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苏轼回京(1 / 2)

最新无错章节,就在 追更人【www.zhuigengren.com】

“太学教令:开封府府学学生李常宁,本无材德,以小人之心,乱科举之制;寡廉鲜耻,怀奸邪之谋,诬朝廷大臣!”

“于是,谣煽良善之心,污损社稷大臣!”

“呜呼!尧舜在位,尤有凶虐;孔子至圣,尚有宰予!”

“国有常典,不废私恩;法有准绳,不恤人情!”

“依圣人之教,太学之制,革其学生之籍,去其士人之身,以正学校之风!”

拿着教令的太学博士吕大临,抑扬顿挫的念完,由陆佃草拟,郑穆核准的太学处置书。

然后将之丢给肃立在原地的李常宁:“汝可以走了!”

出于好心,吕大临提醒着:“以后,府学、太学,汝莫要再来了!”

“也不要在外,自称士人,更不要再看圣人之书!”

“否则,祸患不远矣!”

李常宁呆呆的拿着手中的处置书,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吕大临见着,也是摇了摇头。

与身边的一个助教吩咐道:“且去通知此人家眷,将其接回去吧!”

李常宁的家人,很快就来到太学,将李常宁接了出去。

等到了太学外面,李常宁才总算恢复了些活力。

尤其是见了妻子与兄弟后,眼中多少有了些光彩。

在被太学羁押的这几天,他虽然没有遭到虐待。

每日吃食,也都正常供应。

但是,御史台派来审他的御史,总是会反复的,再三的问他——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有没有人指使你?你的背后都有谁?你到底是怀着什么目的,鼓动士人闹事的?是不是对朝廷有什么不满?

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要命。

好在,李常宁这三十年的科举混迹不是白混的。

咬死了是自己头脑发昏、无知,并无人指使,也并无人怂恿,更不曾有什么目的,对朝廷更是一片赤忠,一切都是他自己糊涂、愚昧,与旁人没有半分干系。

这才叫御史台的那个御史,悻悻而归。

不然,恐怕此生都走不出太学的学监。

甚至,很有可能会被流放乃至处死。

李常宁很清楚,国朝虽厚遇士人,但对敢于从贼或者对朝廷、天子不满的士人,素来都是重拳出击!

当初,赵世居一案,卷入的士人、官员,一个个下场都是极惨!

刺配沙门岛,甚至是最轻的惩罚!

好多人甚至只是和赵世居往来比较密切,并未涉案,就遭了无妄之灾!

而且,此案朝廷一直在追查。

去年的府界胥吏弊案,就因为和赵世居案有关,惹得朝廷震怒,整个府界的大部分胥吏世家,因此被连根拔起,好多人被抄没家产,流放岭南。

其中就包括了,他桑梓所在延津县的三家胥吏豪门。

想到这里,李常宁刚刚恢复的神色就重又变得呆板起来。

叫来接他的兄弟看着,心疼不已,却也没什么办法!

此番,他们可是找尽了关系,好不容易才把李常宁捞出来的。

李常宁一直保持着呆滞的神色,直到,马车来到金明池附近。

鼎沸的人声,传入他的耳中。

车帘外的金明池院墙内,似有百千万人的声音。

李常宁终于有了动静。

他扭头掀开车帘,看向金明池的方向。

却见着那金明池外的官道,数不清的人流,密密麻麻的簇拥向前。

无数的士农工商人等,成群结队的向着金明池的各个入口而去。

远远的,李常宁看到了,穿着皂衣,拿着棍棒,在金明池附近执勤的铺兵。

他下意识的打了个哆嗦,屁股上还未养好的伤处,再次疼痛起来。

当日,那魁梧的丘八的模样,仿佛再次出现在眼前

粗大的木棍,在一刹之中,便连打了六下。

让他瞬间就惨嚎着倒地打滚。

然后被人拖拽着,粗暴的丢进身后……

李常宁咽了咽口水,浑身冷战,他连忙放下车帘,将头深深低下。

苏轼坐在漕船上,看着船舶缓缓的从汴京的东水门中驶入。

暌违已久的汴京城,映入眼帘。

高高的河堤两岸上,往来的行人,络绎不绝。

无数酒旗飘摇,数不清的灯笼,悬挂在河岸之畔。

若现在是晚上,这河堤两岸,都将被灯火照亮,河面上更是会倒映着千万个红彤彤的灯笼,宛如天上银河,烨烨生辉。

这就是汴京八景之一的汴河灯火。

极目远方的码头,一尊尊巨大的龙门吊,矗立在码头中,粗大的木臂,在绞盘的牵引下,缓缓吊起无数货物,向着码头转移。

无错乱更新快,收藏不迷路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