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隆化元年(342)正旦,太极殿,晴。
宫中只剩最后一批龟兹舞姬了,教完宫人之后,她们也会被赏赐出去。
去处便是新近班师的最后一批部队的立功将校,就是不知道她们喜欢不喜欢了。
将校们确实粗鲁了一点,军中就这个环境,温文尔雅的人去久了,都难免染上各种习气。
但他们身强力壮,得劲。也不缺钱,日子可以过得富足,总之也不算差了。
一首《朝天曲》后,舞姬罢散邵勋带头鼓掌,太子邵瑾、诸位平章政事紧随其后,三省、三监以及包括庾亮在内的勋贵亦纷纷鼓掌。
西域城邦国主、国相、王世子们你看我我看你,稍慢了一拍后,陆陆续续鼓起了掌。
邵勋扫了一眼,便已有所猜测,只见他端起酒杯,看向尉迟婆罗,道:“尉迟卿可谓忠勇矣,
却不知于是何来历?”
有那么一瞬间,尉迟婆罗想了许多,到最后如福至心灵般答道:“回陛下,昔年无忧王(阿育王)太子于叉始罗国被挖去双眼,王怒,迁其豪族,出雪山北,定居于荒谷间,尊立为王。当时是也,东土有帝子遭遣流徙,居于东界,为群下所劝,又自称王。二王相争,旦日合战,西主不利,遂斩其首。东主乘胜,抚集亡国,遂有城邦。”
“哦。还有这回事?”邵勋笑道:“此东土帝子何人也?”
“应是中夏之民。”尉迟婆罗顶着一副绿眼髯,面不改色地说道。
“既是中夏后裔,今归国矣。”邵勋赞道:“自今往后,当为国守藩,凡立功将士,皆有封赏“臣于此立誓,于阗世为大梁藩属,永不相叛。”尉迟婆罗大声道。
邵勋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问道:“卿若有得力之子侄,可入洛阳为官。”
尉迟婆罗不敢怠慢,这是要质子呢,遂道:“臣有一子,昨日陛下已见过了。”
“可是那位身长七尺之豪壮之士?”邵勋问道。
“正是犬子。”
“此子弓马娴熟,可入侍卫亲军,赐名一一”邵勋想了想,道:“尉迟敬德。另赐宅邸一区、
仆婢三十、绢帛五百。”
“谢陛下赏赐。”尉迟婆罗回道。
邵勋笑着点了点头,道:“满饮此杯。”
尉迟婆罗领命,一饮而尽。
邵勋亦一饮而尽。
于阗国虽有文字,但没有记史的习惯。他们的历史只能靠口口相传,时间长了就会走样。
阿育王死的那一年,中原差不多已是战国后期一一吕不韦也是死于这一年。
尉迟婆罗说于阗国的原住民是印度来的,他不做评价。因为此国盛行小乘佛法,五年办一场弘法大会,全民热衷,那么就有可能故意往印度那边靠,想沾上点关系。
至于什么“东土帝子”,搞不好是西迁的羌人部落,与不知来历的原住民干了一场,最终获胜,开始建立国家。
于国随后大抵又来了很多移民,因为尉迟婆罗是很明显的塞种人长相,其国民血统如何,就不清楚了,也不重要。
西域诸国中,邵勋首重龟兹,其次便是于。
后续他会要求于阗国提供一定的资粮和土地,于其国境内置屯垦军成。
也没别的原因,就是羡慕唐朝对于阗国极其深入的控制,连基层收税小吏都是唐人了一一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于阗就像是后世的伪满洲国一样,主官看似是满洲人,但次官多为日本人,实行的是次长负责制。
当然,于阗国当丝绸之路主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于之后,邵勋又看向白敬,道:“卿大义漂然,举旗归正,可谓识大体、明大势。既已得册封,当安抚好国中官民,勿令生乱。”
“臣遵旨。”听到翻译的话后,白敬立刻应下了。
他是掀翻了兄长的王位,篡逆上台。虽说当时情况特殊,且得到了国中贵族的支持,但战后梁军大肆抢掠,贵族们损失惨重,保不齐反过来埋怨他。因此,白敬特别需要大梁朝的支持,不然很可能王位不稳。
“令郎亦是一身好武艺,朕已将其编入侍卫亲军,赐名‘白孝德’,诸般赏赐如前。若勤谨任事,日后自有升赏,卿勿虑也。”邵勋说道。
“此乃他的福分。”白敬拜道。
邵勋高兴地让他起身,复端起酒杯,道:“满饮此杯。”
白敬一饮而尽。
邵勋复看向前疏勒王弥罗诃。
此人进献了狮子、封牛、金带、宝石,一如汉时。
“卿可有汉姓?”邵勋问道。
弥罗诃老实回道:“不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