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九十四章 年前年后(下)(1 / 2)

最新无错章节,就在 追更人【www.zhuigengren.com】

新年很快就来了。

因赵王师、广平大儒游济身体不适,留在府中静养,于是文学李兆便主动出击,四处参加各类饮宴。

倒不是他贪吃,也不是别人家的姬妾,而是为了打探消息。

宴会是最容易出消息的地方,这一点毫无疑问。尤其是人们多喝了几杯酒之后,平日不愿意说的话兴许就遮遮掩掩讲出来了,颇具价值。

这样的吃喝生活一直持续到了隆化二年(343)正月下旬才算告一段落。

成果是显著的一太子在年前回到京中,满面风尘,天子令他在东宫休养数月,明年三四月间再行前往彭城,督促徐州、青州、司州三地的度田括户。

李兆听大理寺主簿王徽提及,他曾被借调去黄沙狱,发现监舍都不够了,于是提了数百犯人进大理寺牢房关押,日夜审讯一一王徽是王澄之子,多年前就担任大理寺主簿,后因父丧去职,服丧期满后赋闲了一阵子,随后又被任命为大理寺主簿。

下邳度支都尉蔡涯附和,他去年十月前都是左骁骑卫录事,数次奉命征调兵马,前往豫州抓捕犯人,尤其是在芒砀山泽之中苦守两月,抓获了王岱,立下大功。

对这些事,李兆只听,不发表意见,

他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和当年第一次度田一样,跳出来反对的多为小士族或土豪,世族一个没有。

而这些人在朝堂上没有强力的支持,并且无法形成席卷之势,自然被一一击破,前后抓了不少人,听闻算上被牵连的三族,万余人总是有的。如果算上被他们裹挟的庄客部曲,那人数就更多了,关都关不下。

李兆还听闻,覆田劝农使幕府中有一个叫谢安的士人,被提拔为了从事中郎,颇受太子青睐。

青州刺史司马确之子司马奉在徐州清查户口时大病,却抱病坚持,将田籍、黄册整理地井井有条,听说还躲过了一次下毒,于是被提拔为参军。

诸如此类的人很多,基本都是靠度田括户起家的,成为太子面前的红人,前途不可限量。

宴饮之外,李兆还参加了“白事”。

去年下半年,陈胗卒于成都私第,棺被家人运回洛阳,于正月十八下葬,李兆代表赵王到场。

偶然之间,他听到场的左神武卫司马京牧(故侍御史京禅之子)提及,许昌陈氏子弟悉数罢官,回家居丧,太子没能帮到他们。

言语之间,京牧觉得颇是可惜,又有那么一丝幸灾乐祸一一京氏乃汲都士族,庾琛时代被发掘出来的,一直算是庾琛、庾亮父子的嫡系,但并非颖川嫡系。

从这里,李兆咂摸出了不少有用的讯息,暗道太子那边的水浑得很,派系之间并不算多融洽。

正月二十五日,禁军教练监靳准庆贺生日,李兆上门拜访,得知凉城郡公元真已选定了颖川荀氏女为夫人,大概下半年就会成婚。

听到这个消息时,李兆有些恍惚。

他不止一次见过凉城郡公,印象中还是个孩子呢,怎么突然就十八九岁了?时间过得真是飞快。

此事肯定是要报予赵王知晓的,因为李兆知道他家主公很喜欢这个弟弟一一是的,凉城郡公姓元不姓邵,且名字并未列入宗正寺之内,但满大梁朝都知道元真是天子的种,没有皇子之名,但有皇子之实,不然也不可能娶荀氏女为妻。

正月最后一天,李兆终于回到了赵王府中,开始书写信函,发往高昌。

二月初二,李兆还没休息几天,又来到了城北广莫门外的一个庄宅,见到了王府左常侍、骑督鲜于屈。

老实说,李兆和鲜于屈不熟,心里面甚至对他多有鄙视,盖因鲜于屈原本是楚王属吏,带着一百具装甲骑来投,改换门庭。

赵王可能出于千金买马骨的心理,给了王府左常侍,并让鲜于屈兼领骑督,依然带着那一百具装申骑,但这不代表李兆就会对他有什么改观,

因此,见到面后,他只是例行公事地寒暄了几句:“鲜于将军怕是连年都是在路上过的吧。真是辛苦了。”

“在邯郸过的年。”鲜于屈拱了拱手,道:“大王就藩,食邑只能领到去年,故我去那边收尾,发卖了财货、粮食、牲畜,搬取机器和工匠西行。”

李兆看了眼鲜于屈带过来的人马,足足五百兵,其中超过三百穿着锁甲,戴着波斯样式的铁盔。

这种头顶有高高的铁针一一天子说是“避雷针”,却不知何意一一并具备护鼻功能的波斯盔不知道被禁军将士嘲笑过多少次了,尤其是那个能活动的护鼻铁块更是让人笑得直打跌。

鲜于屈似乎也发现了李兆的表情,解释了一句:“班师大军移交了大量甲胄、兵器给王府,殿下令分发给军士使用。”

李兆不敢笑了,肃然拱手道:“大王真是勤俭持家。”

清了清嗓子后,他又说道:“沈公买的人都在这里了,共一千七百二十人,男女各半,几乎没有超过三十岁的。”

“你来之前,我已经数过了。”鲜于屈点了点头,道:“这便带走了。”

李兆让人拿来名册,办理好交割手续。

跟鲜于屈一起西行的当然不止这么点人,事实上还有来自邯郸的工匠及其家眷八百余人,可能还要顺便搬取一些王府属吏的家人、僮仆,整个队伍的人数可能会超过四千。

交割完毕后,李兆又扫了一眼那些买卖的奴婢。

无错乱更新快,收藏不迷路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