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姬衡仍在反复观摩著那盐粒,秦时打开帛书,却见头并没有什客套的话语,只恭谨问候。而后,便是燕琮一一记下的工作日程。
从入渤海郡开始,到接管盐场,再到整理员工,修建新的盐场,引入新法,雪花精盐产出……这桩桩件件,他虽说的轻描淡写,但人心纷杂,他又还未成丁,此去千为王后行事,难免要受些磕绊再有那两千私兵还未磨合,能按他的吩咐一丝不苟的行事……
她将帛书递给姬衡,对方匆匆扫过一眼,已然又复杂感慨:
“燕师后继有人矣。”
将军燕琅沉稳忠义,在边关苦寒之地却匈奴数十年未肯退。
燕瑛燕璇柔韧刻苦,在百越之地周旋,亦不损大秦声威。
唯独这小子燕琮,虽未成丁,也未有功绩,便连性格都过分忠直老实……可只有姬衡知道,越是这样忠直的性格,越是能守拙沉稳。
将才万千,但将将之人,却犹需这样的定力与手腕!
他将帛书放下,慨然叹息:
“再过些年月,我大秦又将得一重臣。”
秦时笑道:“不必过些年月,如今就已是了。”
此刻看著阶下那与有荣焉的郎官,想也知道,燕琮已将这些私兵完全收服,否则对方不会有此神采。她因而又叫人上前来,细细询问了制盐时发生的些许琐事,等到人逐渐放松后,这才又吩咐宫人将其带去休整,另有赏赐若干。
等人退下,秦时问道:
“大王,燕小郎有此功绩,不知大王当如何去赏?”
但这次,姬衡却并未大方提拔,反而沉吟一瞬:
虽有此功绩,但一未成丁,二来亦是因王后吩咐行事。他少年稳重,赏赐不急于一时,王后先多多吩咐他做些事才好。”
言下之意,并不打算这次就提拔
但紧跟著却又吩咐:“燕师家眷虽在频阳守孝,王后若有闲暇,还需遣使者多加关怀。”
秦时顿时明白了。
还未成丁就已有了大农丞之位,已然是破格提拔。
再接连提拔,赢得高位,于青少年的成长中显然不妙。
而姬衡如今有意压下此事,反而越发显出他的看重了。
她于是又笑道:“一处盐场成,我秦国其余各处盐场也当慢慢改进。只燕小郎一人,实在分身乏术。”“大王便是要用人,也不能叫他远在渤海郡苦苦盘桓一一我会吩咐他多尽心教些人,但盐场之事踏入正轨,大王还需寻找可靠郎官前去接替。”
她含笑道:“待他回到咸阳城,我另有使命吩咐。”
姬衡顿了顿。
而后又神色复杂的看著秦时:
“王后果真舍得?”
盐铁之利,何其贵重!
王后明明有首创之功,却轻而易举就将其抛下………
秦时笑了起来:就因为这样贵重,所以她才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啊。
试图挑战统治者利益的,都被称为【不轨】。
她握住姬衡的手:“我之所有,皆是大王所赐。这盐铁本就是秦国专有,待来日国库丰盈,大王私库又满,还请再赏我珠玉珍宝,金饼万千啊。”
她笑语盈盈,目光中全是信任与期待。
而姬衡没再说话,宽大的手掌反转,握住了她的手。
但……
只是制出雪花精盐一事,并不能让秦时万分开怀。
如今,秦国盐铁官营,盐税极重。
民间有“斗米石盐”之称,俨然已经米粮同价了。
最贵时,甚至要150枚秦半两才能买得一石盐,也就是60斤。
六十斤。
听起来似乎能吃许多年,但一来此时的盐分不纯,除涩苦外,杂质也多,因而每日需用量要多出许多。再来,现代人摄取盐分低,是因为他们日常还有更多的食物中都带有盐分。
饮料,零食,能量多到溢出来。
但秦国万物匮乏,盐就真真正正只在一日三餐,这代表著,实际需盐量又大大增加。
而这150枚钱才买到的盐,很可能一家五六口,只够吃上一年的。
偏偏这一家五六口,如果按秦简所说,授上中下田亩,又或者全年服劳役……
一年到头扣除各种苛捐杂税、田租人头等,能剩下的钱,也不过只有二三百枚秦半两。
如此对比,方能显出盐税之重,盐价之贵。
也因此,秦国此前的盐虽能够支撑百姓们日常所用,但大多贫民却并不舍得买,以至于日常【淡食终日】。
但没有摄入足够的盐,人不仅容易失去力气,日常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乃至水肿,都是常态。以这样的生活,想要养出壮硕儿郎,除非基因好,天赋异禀,否则活下来的也难有长寿之相。当然了,此前因为六国底层百姓皆是如此,所以大家没能比出差距来,
但想要富民强兵
秦时将帛书拿在手中,仔细看著上头的数据。
这晒盐法乃是重重改进,虽说后世吃的多是矿井岩,但在如今开采难度大,反而不如这海盐便利。而燕琮行事不打半点马虎,每一样都要力求与王后所书数据相同。
因而这盐场虽才初初改制,但已能初步估计,年产约1700多万斤。
这份工艺,俨然已经能跟明朝中期的渤海郡长芦盐场产盐量相当了。
若是上下百姓均能摄入足够的盐量,只这一处盐场,一年产出,就够500万百姓食用。
如今,两淮、两浙、山东、广东等全国各处盐场,还没正式开始更新呢!
她将这种种数据一一解析给姬衡看,而对方沉吟片刻:
“王后想说什?”
秦时低声,微笑道:“大王,该减盐税了。”
如今盐利二十倍于古,富贵者富甲一方,小民者日渐贫苦。
“一石盐要一百多钱,百姓买不起,便不吃了。”
“盐税再重,又如何呢?
“另,如今我秦国盐铁虽官营,却将盐私包至各处民间营场。”
“民间盐全部卖于官府,再由官府统一定价,价中包含著高昂盐税。”
“而盐税归山海之利,乃入少府,进大王私库。”
“可有此重利,私库却日渐干涸。显然如此贵重之物,我秦国数千万百姓,已然吃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