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十三太保此时无论是声望还是文章实力都是完全不够看,根本没有抵抗余地。好在赵王承诺的御用文人们已经到位,正准备登场。他们的文名比十三太保高得多,但也难以抵挡这股汹涌的骂潮。
最为讽刺的是,八郡重排界石,得天地认可,有大功德加持,锄禾真君由此无惊无险地晋升御景,还顺带狠狠嘲讽卫渊一番,深得太初宫诸修之心。
但同样是这一件事,因为温养减退,地气削弱,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大不小的灾祸,部分地方田地因为地脉迁移而毁。于是这些都被文人们拿来当作卫渊倒行逆施、引发天灾的证明,痛批卫渊必遭天谴,不得好死,且挚爱亲朋、师长兄妹,都会遭遇飞来横祸,遇上种种耻辱,受尽折磨而死。
有好几篇文章看得卫渊道心不稳,怒不可遏,连夜通过各大商行下单,要取作者狗头。
其实重排界石之前,卫渊就对可能遇到的情况有所准备。遇到天灾,最重要的就是粮食。所以青冥大军四处抓捕文人官员之时,顺便将大批罐头军粮运到了各地,在每一县都设立了应急仓库。以备天灾发生时救济。
期间有不少文人士族暗中组织人手,试图突袭仓库,焚毁军粮,好让灾民饿死,以制造动乱,给卫渊制造麻烦。但他们过于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结果多次出现几百人突袭二十人驻守的仓库,然后被守军凶猛火力全部打成蜂窝的情况。现下青冥战斗道基数量极多,每五十名战士就会有一名道基队长。
在八郡普通百姓眼中,只知道自己分得了土地,领到了口粮,就凭这两点,已经让他们毫无保留地贡献了气运。然而他们都不识字,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人会在乎。
所以坊间邻里,能听到的只有卫渊在八郡的恶行。
卫渊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破局,但目前除了杀人之外似乎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晋国朝堂上文人众多,但是卫渊虽然得到晋王支持,可是文人儒生领袖是左相右相,所以他们是绝对不会站在卫渊这一边的。
就算晋王下旨让他们写文章吹捧卫渊,最后得到的也多半是明吹暗踩,比如把卫渊类比成某个前朝权臣,天天夜宿宫闱的那种,以给卫渊抹黑。
卫渊一边思索,一边返回书房,准备收拾行李,明日一早就前往纪国。
刚进书房,卫渊就看见一个红衣女子正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最新的话本。
卫渊上前行礼问候,然后就见她今日红裙换了个式样,侧边开口,坐下时就会露出一截浑圆如雪的腿。
卫渊赶紧将目光移开,但朱元瑾一点也不在意,反而踢了踢腿,说:“刚和几位老朋友较量了一下,这样方便行动。而且肉身就是最好的武器。你如和我交锋,若是不敢看我的腿,是嫌死得不够快吗?”
“您教训得是。”
朱元瑾将手中话本放下,道:“最近的话本都没什么意思,既没新意,也不生猛,远不及三位大儒故事精彩。可是要等到三位大儒的新话本,还不知道要等多久,写得多半还不好。我倒是有个想法。”
“您说。”卫渊知道朱元瑾必然不会无的放矢。
“我偶尔看到一张学宫发行的文刊,上面会刊发宫内学子大儒的文章,然后定期发行,每季发行一刊。我觉得这个形式挺好,如果把最新的话本写在上面,我就不用费事去找了,定时去买期刊即可。且新人匿名的话,愿意写三儒时事的应该有不少。嗯,你也不缺银子,要不就把这事办了吧。”
卫渊脑中瞬间一道灵光闪过!
天外世界的期刊报纸啊,自己怎么把这个给忘了?想要对吵,谁能吵得过手握期刊报纸的?
卫渊豁然开朗,无数策略涌上心头,每条都很阴损,一时之间都有些排不出先后主次了。
“此事好办,我这就去筹备!不过,这张学刊,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朱元瑾沉吟道:“话本包罗万象,倒是不太好概括。古时圣人创八卦以推衍万物,不如就叫八卦。”
卫渊点头,赞道:“八卦倒是贴切,还得是祖师,起名水平就是不一样!我这就动手筹划,创办《八卦周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