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

第247章 僧是愚氓,妖为鬼蜮(2 / 2)

最新无错章节,就在 追更人【www.zhuigengren.com】

朱翊钧如蒙大赦,连连点头:“理应如此,理应如此,朕稍后便下旨三法司,分等列罪,再由诸卿廷议,完善新闻版署,加强报纸审查。”

他看着海瑞这揪着不放的倔驴模样,只觉几个月前在殿上被汪宗伊直谏的尴尬,都不算什么了。

见皇帝改邪归正,海瑞这才缓和神色。

后者躬身一拜,为方才的失仪的请罪:“天下无不知陛下灿焉兴革,英断夙成,然圣人有言,刚必激,激必亢,亢必不可久。”

“陛下如日中天,万寿无疆,何至激亢谋政?臣斗胆冒犯,伏惟陛下留神!”

正所谓过刚易折,不是说皇帝太严苛容易被害,而是说皇帝过于紧绷的心态,很难持久。

这是世宗皇帝的前车之鉴——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

所以海瑞才说,皇帝还有大把的时间,新政遇了挫折,可以一步步慢慢来,没必要“不拘小节”。

朱翊钧闻言不由默然,下意识喃喃自语:“万寿无疆太久啊。”

眼中尽是感慨。

海瑞狐疑抬头。

朱翊钧回过神来,笑了笑:“海卿说得是,朕记下了,且说正事。”

皇帝虚心纳谏,臣子还能说什么呢?

海瑞默默揭过了先前的话题,洗耳恭听。

朱翊钧竖起两根指头:“两件事。”

“其一,坊间舆声滔滔,变乱白黑,可朕细细看下来,朝中这些科道言官,也脱不得干系。”

“国初定制的风闻奏事,只能顺应当时的情势,如今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了。”

若不是他坐在这个位置上,所谓风闻奏事,早就沦为朝臣党争的工具了。

民间那一群山人,结合科道的风闻奏事,威力简直没法想象——哪怕是王锡爵、沈鲤、吕坤这些身居要职的大员,都招架不住。

偏偏这些言官随意捏造,却没人能说个不是。

清流清流,如此只剩一张嘴巴,自然是清得不能再清了。

朱翊钧好不容易将海瑞塞到了都御史的位置上,哪能不借助其威望,敲打敲打这群有权无责的大明议员呢?

至于说什么风闻奏事,乃是太祖留下钳制百官的手段,朱翊钧只能表示,他不屑一顾。

“陛下要收回科道风闻奏事之权!?”

海瑞脸色陡变,腾然而起!

这种变乱祖宗成法的事,哪里能这般轻飘飘吐出口!?

朱翊钧见老头吓得不轻,笑着摆了摆手:“当然不是,卿负天下大望,入主都察院,职权自然是有增无减。”

海瑞神色迟疑,已经预感到皇帝葫芦里没卖什么好药了。

朱翊钧不疾不徐,娓娓道来:“风闻奏事是祖宗成法,不得变动,但言官们几次三番捏造事情,牵扯中枢精力,实在令朕头疼不已。”

“朕的意思是,以后再有风闻奏事,朕看过后仍旧发回都察院。”

“由都察院对其核实调查一番,再重新呈报。”

海瑞怔然当场。

核实调查……这是明予暗夺啊!

他思绪百转,一时无言。

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建议,几乎只靠一张嘴巴,根本不对是非对错负责。

而若是按照皇帝的安排,都察院可就不得不对调查内容负责了!

一下从清流变成了实权官,六科十三道会是什么反应?

海瑞思索了好半晌,都没有表态。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才深吸一口气,躬身下拜:“陛下,与其如此,不妨让清流的归清流,臣另外筹备人手做实事。”

皇帝行事总是莫名急切。

想让清流卷起裤腿干活,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凭他海瑞的三分薄面,恐怕只能看到科道官们撞死在金銮殿上。

与其让这些人形成事实上的阻力,还不如从大理寺抽人做事,哪怕监生呢?

如此可在都察院内部划出清流与循吏,慢慢日拱一卒便是。

朱翊钧摸着下巴思索了好一会,随即一拍大腿:“海卿三朝老臣,果然查漏补缺,那便重新组个班子做事。”

“就叫,纪律检查经历厅!”

海瑞松了一口气,躬身领旨:“陛下,此事必定旷日持久。”

“若是其二也是干系政体之大事,不妨缓图之。”

不讳言地说,海瑞知道自己没几个年头可活了。

只方才一件事,三五年内都未必能大功告成,更别说再来一件了。

皇帝有吩咐还是咽回去吧!

朱翊钧摆了摆手,语气轻松:“其二是小事,海卿举手之劳。”

他伸手将食指和拇指比了比。

海瑞半信半疑。

朱翊钧笑着解释道:“是朕的那些皇亲国戚们,近年日子过得太好,已经有些不像话了。”

“是栗在庭的奏报,说是几家船厂造的船因故半途而废,市舶司那边拨了一万三千银子,纾解困难。”

“结果那几家船厂欠着大长公主的款项,银钱刚一到库,就被大长公主给拖走了。”

勋贵就是这样,一掐脖子就装死,一松开就找不着北。

海瑞听后,这才恍然。

大长公主这样办事,确实不像话。

朱翊钧叹了一口气:“朕不日便要南巡。”

“若是对这些皇亲国戚继续放任下去,恐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干害国法,吃了海卿的虎头铡。”

自己扶起来的利益集团,既不能直接按死,又要适当敲打一二,思前想去还是都察院最合适。

这次海瑞倒是丝毫不觉得为难。

他昂首挺胸,应下了此事:“分内之事,何须陛下托付?”

朱翊钧欣慰一笑。

“还有朕那外祖父……”

空旷的文华殿内,小朱给青天大老爷盘点着亲戚们的罪状。

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直到海瑞应命离开,殿内的回音似乎都还在继续诉说。

朱翊钧看着海瑞离开的方向,意犹未尽。

直到旁边的张宏出言提醒:“万岁爷,快到午时了,要不用过膳后再奏对?”

朱翊钧连连摆手,正要喊继续奏对,话到嘴边,突然想起什么。

他看了一眼外间的天色,点了点头:“正好就着午膳的功夫,去给两宫请安。”

承光殿距乾光殿不远。

加上皇帝龙行虎步,众人跟在皇帝身后,走得极快。

不多时。

一行人便来到了李太后的寝殿之外。

确认过里面正有一场家宴,朱翊钧朝值守的太监做了个噤声的手势,便跟着大摇大摆踏入乾光殿。

踏入正殿的时候。

朱翊钧便发现殿内来了好大一家子人,围坐在李太后身周。

无错乱更新快,收藏不迷路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