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些城。
在思考好了一切之后,顾易便操控着顾轩先后会见了苯教的大辛及佛教的堪布。
而所表达的态度同样也很简单。
在两教面前,顾氏都允诺将扶持二教。
说白了,就是要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竞技场。
也唯有如此才能好将二教之间的矛盾完全激发出来,而以吐蕃境内目前的局势而言,这二教之间的争斗将会牵扯到一切,使其无暇他顾。
表面上顾轩自是不偏不倚。
但在私下的会面之中,顾易则是丝毫都不犹豫的操控着顾轩,暗中鼓励双方在教义、仪轨、历史渊源上进行辩论和攻讦。
而除此之外——
顾易还把另一件事提上了章程,那便是将顾琛于二教之中封神!
这是顾易深思熟虑之后所做出的决定。
谶纬迷信这种东西虽然顾氏可以不认,但是顾氏不能不用。
顾氏如今确实在不少教派之中都有着凶名,但却从未有过实际的封神之举。
而这样做同样也是在铺垫。
当顾氏在宗教之中的地位逐渐牢靠,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当九州生产力足够及顾氏影响愈大的情况下,这绝对会加快各地融入九州。
而这也是目前唯一的机会。
因为无论是苯教也好,亦或是佛教也罢,在当前的这种局势之下都需要来看顾氏的脸色。
至少在百年之内。
他们若是想要在吐蕃之内彻底站稳脚跟,就一定会去选择帮助顾氏养望,这亦是人性所致。
至于为何要选择顾琛,同样也是无比简单。
自是因为顾琛本就是最合适的。
顾氏在各教之内的凶名几乎都是他以一人之力打出来的,虽然顾烨、顾靖这些后人开拓疆域之人亦是有着名声。
但相比于顾琛而言确实还差了不少。
顾琛可是真正做到了以一人之力镇压整个时代。
先平九州、后南征北战,清扫外族。
这种人其实本就已经成神了,无论是在佛教之中也好亦或是苯教之中也罢,本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如今这样做也是水到渠成。
两教对此的态度自是不置可否。
虽是有些犹豫,但在几日之后便直接答应了此事。
佛教将顾琛称为“护持正法的转轮圣王”,是佛陀预言中护佑佛法的伟大君主;而在苯教之中,则是将顾琛称之为了“战神”,是庇护整个教派的存在。
并为此举行了专门的祭祀。
当然,短时间之内这一切自然也是不可能深入人心。
但以顾氏根基之深厚,再加上两教的配合,推动此事也并非是什么太难之事。
除此之外——顾易自是要奠定好顾氏的地位。
何为控宗教?
顾易需要保证顾氏凌驾于宗教之上,通过这一点来潜移默化改变吐蕃底层百姓们的想法。
这注定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
至德元年,十月末。
顾易操控着顾轩于逻些城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同时起两教祭祀,并将顾氏旌旗屹立于两教之上。
此举自是会让顾氏招来许多的非议。
若是放在了前汉之时,顾易绝对不会有这种想法。
但现在则完全不同。
顾氏所绑定的是整个九州!
单一王朝的兴衰早已不是顾氏的宗旨了,只要此举于九州算是好事,那对于顾氏而言便已经足够了。
他人的非议,如今的顾氏则完全无需放在眼中。
当然,除此之外亦是有着不少的麻烦。
无论任何教派,总是会有极多的疯狂信徒,这种事在现代都屡见不鲜,更不要如今的吐蕃了。
——乱事再生。
包括两教的领头人其实心中都有着一些不愿。
但顾易对此的处理方式亦是十分简单,仍是以最为直接的手段来镇压这些人。
甚至更是借着此事,为两教再次立下了规矩。
将顾琛神位供奉在两教重要场所,为的就是让顾氏凌驾于两教之上。
这种事若是换做任何一个时期两教或许都不会答应。
——唯独此刻不同!
赤松德赞昔年抬佛抑苯,已令势大的苯教备受打击;
如今两教相持不下,更令其处境维艰。
即便仅为自身教派存续计,他们亦不得不屈从顾易之要求。
他们深惧触怒顾轩。
倘若顾轩舍弃其中任何一教,等待他们的必是万劫不复。
其实两教原本还想着依靠各种手段想要影响顾轩,但随后他们便发现顾轩是真的不信他们。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也只能被迫接受顾轩的各种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
顾易原本还想着直接去掌控两教领头人的培养问题,但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又不得不选择放弃这个激进的想法。
这种事的影响就更大了,若是当真这样做了。
佛教且不论。
苯教或许真的会因为被逼急而选择与顾氏硬钢。
顾氏虽然不害怕这些。
但若是将整个吐蕃变成了一个难以脱身的战场,那便有些得不偿失了。
有些事.只要成功踏出第一步之后其实便已经足够了。
余下的,交给时间即可。
而随着诸事既定,顾易遂操控顾轩,于深秋将尽之际,率军启程踏上归途。
消息不断传开。
——关于顾轩征伐吐蕃之事以及各种结果,如今在大唐之地已不是什么秘密。
没有任何人会去怀疑此战的结果,哪怕是在进军之时唐军屡屡受挫之际,天下百姓仍旧是对顾氏有着绝对的自信。
但朝堂之上则是完全不同。
相比于天下的芸芸众生,这些人十分清楚吐蕃到底有多么强,以及那“高山之厄”对于将士们的影响到底有多么的大。
甚至就连李亨都动过想要劝顾轩撤军的想法,只不过最后被拦了下来。
此刻,洛阳。
白幡如雪,垂悬城堞,一片死寂的悲怆,沉沉压在这煌煌帝都之上。
太上皇李隆基,驾崩了。
正如原本历史之中的他那般,以太上皇的身份薨在了深宫之内。
但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他,似乎也正是因为顾轩在洛阳城前于万民眼前的那一声声质问,彻底唤醒了他的良知,亦或是撕开了他最后的体面。
短短数月时间,李隆基便病逝在了深宫之中。
如今的大唐正处国丧之中。
然较之大唐前几代君王,无论庙堂官吏,抑或市井黎民,对李隆基之崩,皆难觅多少悲戚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