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赵村
翌日上午,澶州州衙内。
施昌言果然亲自陪同陆北顾与崔台符一起前往档案库。
“陆御史,崔详议,这边请。”
“有劳施知州。”
陆北顾颔首致意,与崔台符交换了一个眼神.施昌言的亲自陪同,既是表示配合,但也未尝没有监督之意。
施昌言引着二人穿过几进院落,沿途遇到的胥吏见到他们皆垂首避让。
最终,他们来到一座独立的青砖建筑前,门楣上悬着“架阁库”三字匾额。
他示意守门的库吏打开沉重的铁锁,解释道:“澶州近百年之户籍、田亩、税赋,皆存于此,其中就包括村落沿革记载另外,去岁六塔河工程涉及澶州的相关文书,包括勘验图册、工料清单、役夫名籍,亦在此库中。”
库门开启,一股混合着陈旧纸张和淡淡防蛀药草的气息扑面而来。
三人步入库内。
面的空间高大幽深,无数卷宗、册籍分门别类,很是井然有序,此时上午的光线透过高窗,在排列整齐的木质架阁间投下了斑驳的光影。
“陆御史,崔详议,可需本官唤来户曹、工曹的吏员协助检阅?”施昌言问道。
“暂且不必。”陆北顾婉拒,“我等需先览其大略,若有不明之处,再行请教不迟。”
他们需要先独立评估这些原始档案的可靠性,避免过早受到外界的引导或干扰。
“也好,那本官便在值房等候,二位若有需要,随时差人通传。”
施昌言识趣地留下空间,拱手离去。
他走出档案库的门时,对着库吏使了个眼色。
此时,库房内只剩下陆北顾、崔台符以及澶州这边的库吏。
两人开始寻找资料。
他们先开始找那些关于濮阳县舆地、户籍、村落沿革相关的档案,同时让库吏帮忙搬来了四张长案拼在一起,然后将找到的所有相关档案都集中放置。
这些材料卷帙浩繁,两人一份一份地往上摞,慢慢地,看起来堆叠的就如一座小山一般。
所需材料都集中放置好了之后,陆北顾负责找赵村相关资料,而崔台符,则去检索户籍、田亩、赋税等材料。
陆北顾小心翼翼地打开其中的几个木匣,这面放着的是线装的州志副本,分别是在太祖朝、太宗朝、真宗朝以及本朝修订的。
这些来自不同年代的档案,墨迹深浅不一,有些纸张业已泛黄脆弱,显然历经岁月。
用了几个时辰,陆北顾将太祖朝、太宗朝的州志翻完了,面并不存在“赵村”相关字样,但很快,他就在真宗朝的州志发现了关于“赵村”的记载。
“赵村,县东北十五,临六塔河,民七十三户.”
后面是关于田亩、赋税的大致数字,修订年代显示是大中祥符二年。
“大中祥符二年.”
陆北顾沉吟,这意味着赵村这个地名,至少在当今官家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了。
随后,他继续翻阅。
果然从大中祥符年间开始,赵村的记载开始变得逐渐多了起来。
陆北顾与崔台符交换了一下已知信息,发现从真宗朝后期到天圣年间,赵村的人口规模是逐渐增大的,从不到一百户,增加到了到二百多户,而田亩、户籍、赋税的相关记载,也都逐渐详实,这些是做不了假的。
“如此看来,‘名讳犯忌’之说,即便属实,也非新近之事,乃是历史遗留。”
“是啊,不是近些年出现的就好说。”
陆北顾心中稍定,将这些关键信息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劄记上。
实际上,有档案作证,仅此一点,便可削弱此事对现任地方官的冲击,也降低了流言的杀伤力。
陆北顾这边查完了,开始帮崔台符查阅澶州方面与六塔河工程相关的档案。
相比于州志、户籍这些,去年刚刚存档的工程档案更为繁杂,包括但不限于最初的议修文书、河道勘测图、预算奏销、物料采购记录、役夫征调名册,以及决口后的紧急处置报告、伤亡统计和善后事宜文档等等。
陆北顾重点翻阅了物料采购记录中的工械部分。
记载显示,工程所用锸、畚等工具,大多由官府拨付标准图样委托作坊统一制造配送,亦有部分由州县就地采买或征用民具。
记录中列出了规格、数量、单价,但并无关于形制的详细描述,更无“形似明器”的任何提及。
所以,这些还需要现场勘查,光靠查资料,看不出什么么。
“崔详议,你那边有何发现?”陆北顾抬头问道。
崔台符放下手中一卷厚厚的役夫名册,眉头紧锁:“陆御史,工程账目大体清晰,与中枢那边的材料吻合,但这濮阳县的役夫名册.似乎有些蹊跷。”
“什么么蹊跷?”
“去岁征调河工,文书上记载濮阳县应派役夫两千二百人整,但后面附的具结文书和工食钱发放记录,人数却只有两千零五十四人,有一百四十六人的缺口,但并无合理解释。”
六塔河工程,有两个施工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河北转运使周沆提交的,疏通和加固现有的河道,需要柴草一千六百四十五万束,人工十三万人,耗时五年。
第二个方案是李仲昌提交的,堵商胡口把黄河分流到六塔河,需要柴草三百万束,人工一万人,耗时一年。
陆北顾心中一动,接过名册细看。
朝廷选择执行第二个方案,而濮阳县作为澶州州治所在,理应出人最多,出了五分之一将近四分之一的人手,这个征调人数是没问题的。
但征调文书与实际执行记录之间果然存在明显矛盾。
崔台符在他旁边蹙眉道:“这些‘消失’的役夫,是找不到人所以根本没有被征调?还是被征调后逃亡未能到工?或是到工后发生了其他变故?这背后是否涉及吃空饷、虚报役额,或是其他隐情?”
“将此疑点详细记录。”
陆北顾低声道:“这或许与工程管理混乱有关,但也可能是个值得深挖的线索。”
时间在故纸堆中悄然流逝,窗外日影渐斜。
直到夕阳西下,两人才将这些相关内容全部浏览完毕。
确定没有遗漏之后,陆北顾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对崔台符道:“档案所见,赵村沿革清晰,非新立村落,工械采购记录规范,未见异常形制描述,唯役夫名册存疑不过这些终究只是档案记的东西,接下来,该去实地看看了。”
崔台符点头赞同:“没错,档案终究是死的,民间口耳相传的‘流言’,还需到现场勘察、访询乡民,方能窥其真相。”
两人整理好笔记,命胥吏将档案归位,锁好库门,然后一同前往施昌言的值房。
陆北顾告知了对方大概的查阅结果,并提出明日前往赵村旧址及六塔河决口处实地勘察的打算。
施昌言听闻档案查阅未发现重大违规,只是役夫人数有些出入,神色稍松.即便有问题,那也都是前任知州李璋的责任,跟他毫无关系。
“役夫人数出入,我倒是不知晓,待我问问下面的人,再来告知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