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各自的一击
在针对嵌合蚁的最后总攻中,讨伐队成功分割了战场。
莫罗和蚁王的一对一决战,尽管全程都是高速攻防,却也持续了十几分钟。
毕竟双方的攻防回合超过了上千次。
莫罗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不停的利用放出系技法穿插其中,最后才得以在蚁王身上积累了足够点燃星火的命中次数。
十几分钟,不算长,也不算短。
【写到这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读台湾上台湾网,??????????.??????超赞】
至少对于双方而言,都在攻防中消耗了大量的潜在气量。
如果没有星火燎原这种能够一锤定音的机制型念能力,人类强者和嵌合蚁之间的战斗,大多会演变为一场持久战。
手段高超的人类强者,固然能在激战中迫使嵌合蚁消耗加剧,但嵌合蚁不仅显现气量惊人,潜在气量更是深不见底。
所以一旦战局拖入持久阶段,人类大概率将成为落败的一方。
莫罗虽然战胜了蚁王,但他的潜在气量也所剩不多了。
这也正是蚁王死而复生后,敢言之凿凿的断定莫罗再无任何胜算的主要原因。
当然,蚁王无从得知,莫罗在击杀他之后,凭借连升三级后的效果,已经将消耗的潜在气量补足了七七八八。
然而同为讨伐队的其他成员,可没有莫罗这种能力。
尼特罗以百式观音将战场分割之后,独自一人对上了尼飞比特。
那代表着一生技艺巅峰的百式观音,跟之前一样总能打断尼飞比特的攻势,并且在防守反击之中给予对方重大的一击。
只不过尼飞比特那得天独厚的气量等级和筋骨防御力,始终是人类在战斗中必须面对的第一道高墙。
如果无法击溃这道高墙,又谈何胜利。
尼特罗很清楚这一点,也知道战局一旦不停拉长,最终力竭倒下的人,只会是他。
所以光靠百式观音的九十九掌,恐怕无法奠定胜负。
能带来胜算的,只有零式之掌。
在持续不停的攻击尼飞比特的这个过程中,尼特罗凭借更丰富的经验,比尼飞比特先一步看到这场战斗的走向。
但他没有直接动用这最后的杀招,而是耐心的在超快速的攻势中不停消磨尼飞比特的精神力。
“急不来啊。”
尼特罗的双手总能沉稳的合拢在一起,于祈祷之中将百式观音的一切施于对手身上。
他不能急于求成。
因为他的体内还有一颗能直接掀桌子的穷人蔷薇。
这是最后的保障,哪怕讨伐失败,也能凭此解决这起生物灾难事件。
而他只需考虑一件事。
在不清楚莫罗和蚁王的战果,也无把握战胜尼飞比特的前提下,倘若他战败而被迫启动这张最后的底牌,就必须同时确保两点。
一是尽可能的保证队友能够全身而退,二是尽可能的给予培京居民充足的撤离时间。
如果为了胜利而非得付出牺牲的话—.
那最好是由他一个人来肩负这种责任。
尼特罗的心境稳若磐石,通过祈祷手势打出去的每一掌,都蕴含着强大的意志力。
他也许会力竭。
但在那之前,他的百式观音绝不会给尼飞比特丝毫喘息之机。
“究竟是为什么么——?”
一道道金光仿佛直接烙印在尼飞比特的眼眸深处,也在她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困惑。
她的黑子舞想能力,已经在无数次运用中逐渐变得更为成熟强大.
换句话说,她现在的力量和速度,比在蚁巢时对阵尼特罗时的那会,更快更强了。
可为什么么依旧无法洞穿那如影随形的金色掌击?
为什么么还是无法突破这密不透风的攻势?
哪怕一次也好!
可所有尝试和变招,终究悉数落空。
在一次次的进攻受挫中,尼飞比特感到了难以名状的困惑。
而在这困惑深处,一份对眼前人类老者的深深敬意,正悄然滋生。
可也正因为如此,将蚁王奉为一切的她,必须燃起更炽烈的战意,必须以直属护卫的身份,为王扫清一切潜在威胁。
尤其是眼前这个老者,以及他那深不可测的恐怖能力。
必须赢下这场战斗!
尼飞比特越挫越勇,在这股意志的加持之下,陡然爆发出了更为猛烈的攻势。
“谑——””
激烈的攻防中,尼特罗能清楚的感受到尼飞比特那不断高涨的的精神力量。
嵌合蚁这种在战斗中持续进化的潜力,让他再一次暗自心惊。
然而百式观音依旧以那庄严肃穆的身姿,将来自尼飞比特的任何进攻拒之门外。
结果并没有任何改变。
即便尼飞比特在无数次受挫中,已经察觉到必须隐藏念气流向的诀窍,并竭力调整自己的攻击方式——
但她依然无法突破百式观音的掌击。
更令她心头沉重的是,尼特罗散发出来的念气,竞然如古树般沉稳寂静,几乎不露丝毫波动。
这让她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个念头:
“根本做不到——”
在如此狂暴快速的攻势中,却还能保持这般近乎枯寂的精神状态。
此等不可思议的境界,让尼飞比特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
她或许能凭借耐力优势,将尼特罗硬生生消耗至死,但是却无法真正战胜百式观音。
而这也就意味着,她无法尽快结束这场战斗,回到她唯一在乎的蚁王身边。
尼特罗的念,就如一把无情尖刀,直接捅穿了尼飞比特那最后的侥幸念头。
些微的变化,也就随之在激烈攻防中呈现出来。
她放弃了。
尼特罗第一时间觉察到这一点。
这个结果,让他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莫罗。
同样是以黑子舞想让自身力量和速度超越极限,可莫罗却能突破百式观音,而尼飞比特无论如何尝试都做不到。
这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区别呢?
尼特罗在全面压制尼飞比特的间隙,竟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思考。
答案,也许就是“瞬时思考爆发力”所导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