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136章 吾以救世也(1 / 2)

最新无错章节,就在 追更人【www.zhuigengren.com】

<content>

&emsp;&emsp; 第136章吾以救世也

&emsp;&emsp;和马钰分别后,朱标先是找到朱樉:

&emsp;&emsp;“二弟,帮我调查一下官吏的生活情况。”

&emsp;&emsp;朱樉茫然的道:“具体哪方面的?”

&emsp;&emsp;朱标说道:“生活条件,就是他们的衣食住行,看看生活是拮据还是富足。”

&emsp;&emsp;“就调查应天府的官吏情况即可。”

&emsp;&emsp;如果应天的官吏生活都那穷困,那地方就更别提了。

&emsp;&emsp;朱樉疑惑的道:“调查这个做什?”

&emsp;&emsp;朱标倒也没有隐瞒,说道:“表弟说大明的俸禄很低,官吏生活拮据,你查一查是不是这种情况。”

&emsp;&emsp;闻言朱樉说道:“嗨,这事儿不用查,我知道。”

&emsp;&emsp;“前天工部郎中计桓的母亲病逝,奔丧的钱都没有,还是同僚帮他凑的。”

&emsp;&emsp;“御史台的御史沈翊,堂堂七品官,老娘过寿就买了三斤猪头肉待客。”

&emsp;&emsp;“……”

&emsp;&emsp;他一口气说了十几个例子,全都是官吏生活上的穷困之事。

&emsp;&emsp;末了他说道:“就以七品官为例,每年八十石俸禄,关键还不能全额拿到。”

&emsp;&emsp;“国库没有那多现钱,也没有那多粮食储备,很多时候会折成布帛和香料之类的。”

&emsp;&emsp;“户部折给官吏的时候,是按照市场最高价计算的。”

&emsp;&emsp;“可是官吏拿布帛到市场出售的时候,根本就卖不出那高的价格。”

&emsp;&emsp;“甚至商贾会专门在官吏发俸禄那几天压价,粮商会在那几天抬价。”

&emsp;&emsp;“官吏们等著米下锅,只能捏著鼻子认了。”

&emsp;&emsp;“外一折腾,实际到手的俸禄只有六成左右。”

&emsp;&emsp;“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粮食确实够吃了。”

&emsp;&emsp;“可他们是官吏,需要人情往来。”

&emsp;&emsp;“红白喜事你得随礼吧?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你得走一走吧?”

&emsp;&emsp;“你当了官,家乡有人遇到困难求到你头上,不能视而不见吧?”

&emsp;&emsp;“别地的官是什情况我不知道,应天府的官我就这和你说吧。”

&emsp;&emsp;“只要不贪的,十个有九个入不敷出。”

&emsp;&emsp;“剩下那一个是家底厚,有家给补贴。”

&emsp;&emsp;朱标听的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情况竟然恶劣到这般地步,你就没有和爹说过这事儿?”

&emsp;&emsp;朱樉摊摊手道:“说了,咱爹说天下百姓大多饭都吃不上,官吏们衣食无忧还不满足,就是太贪。”

&emsp;&emsp;说到这,他讥讽的道:“咱爹给自己订的早膳12道菜,午膳24道菜。”

&emsp;&emsp;“啧啧,突出一个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emsp;&emsp;朱标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的跳,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

&emsp;&emsp;“再胡说八道小心我揍你。”

&emsp;&emsp;“把详细情况写成书面材料给我,过几日我有用。”

&emsp;&emsp;朱樉说道:“我那就有现成的,明天让人给你送过去。”

&emsp;&emsp;朱标点点头,心情沉重的离开了。

&emsp;&emsp;表弟常说,这个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emsp;&emsp;以前他还不信,现在才知道,大明这个班子确实很潦草。

&emsp;&emsp;尤其是自家老父亲,压根就没有一点皇帝的意识。

&emsp;&emsp;又要马儿跑,又不要马儿吃草,这不是扯淡吗。

&emsp;&emsp;以前天下还没有一统,低俸禄的理由是钱粮紧缺,大家还能忍受。

&emsp;&emsp;可现在天下一统了,还这样谁能受得了?

&emsp;&emsp;关键你皇帝给自己规定的早餐12道,午饭24道。

&emsp;&emsp;却要求官吏们只能吃干饭,连油腥都吃不到,谁肯给你干活?

&emsp;&emsp;必须得改。

&emsp;&emsp;而且此事必须要尽快解决。

&emsp;&emsp;大明一统天下,马上就要开始治理天下了。

&emsp;&emsp;如果让官吏饿著肚子干活,那接下来会发生什,想一想就知道了。

&emsp;&emsp;表弟那句话说的好,高俸禄无法杜绝贪腐,但可以让想当清官的人没有后顾之忧。

&emsp;&emsp;否则就是逼著官吏去贪。

&emsp;&emsp;一路回到东宫,他照例先自己单独思考。

&emsp;&emsp;将马钰所讲的东西记录下来,然后梳理出重点。

&emsp;&emsp;再和当前的形势进行对比,以便于更加清晰的掌握其精髓。

&emsp;&emsp;对于部分内容,他越看越觉得很妙。

&emsp;&emsp;比如强制百姓分户,打造家庭体系。

&emsp;&emsp;将家族分拆成一个个小家庭,分散他们的力量,这有点类似于推恩令。

&emsp;&emsp;还有就是修改历法,采用黄帝历简直是神来之笔。

&emsp;&emsp;以前朝廷要用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是华夏正统。

&emsp;&emsp;比如朱元璋就迫不及待的给元朝修史。

&emsp;&emsp;如果真采用了黄帝历,比修十部元史都好用。

&emsp;&emsp;关键此法还很实用,方便世人。

&emsp;&emsp;朱标觉得,这个提议自家父亲是肯定会同意的。

&emsp;&emsp;不过有些地方,他又觉得太过于激进。

&emsp;&emsp;其中最激进的,莫过于全民普及历史。

&emsp;&emsp;他倒不是怀疑这做有没有效果,而是担心事情失控。

&emsp;&emsp;谁也无法保证,民智开启后会发生什。

&emsp;&emsp;这时他又想起马钰的话,看一下子产的履历。

&emsp;&emsp;难道子产身上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emsp;&emsp;想到这,朱标立即命人将关于子产的记录翻出来。

&emsp;&emsp;因为马钰的原因,东宫也养了许多史官,协助朱标了解历史知识。

&emsp;&emsp;他们的作用,约等于人肉搜索引擎。

&emsp;&emsp;所以这会儿朱标只是下达一道命令,很快就有人将关于子产的所有记录都拿了过来。

&emsp;&emsp;子产,郑国人,郑穆公的孙子。

&emsp;&emsp;郑国是个小国,最高光就是郑庄公时期,差点就成了当时的霸主。

&emsp;&emsp;然而他箭射周桓王,克段于鄢手短又太糙,为世人所不齿。

&emsp;&emsp;故而评选春秋霸主的时候,他落选了。

&emsp;&emsp;最后只得了个春秋五小霸头衔。

&emsp;&emsp;但郑国实在太小国力太弱,也就辉煌了那一小会儿,之后就成了晋楚两国的夹心饼干。

&emsp;&emsp;子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政治舞台。

&emsp;&emsp;郑国的体制有些特殊,除了国君之外,总共有六位卿室执政。

&emsp;&emsp;按照顺序就是第一第二到第六。

&emsp;&emsp;当时的第一执政是子皮,郑国的实际统治者。

&emsp;&emsp;子产就是第二执政,变革的主要推手。

&emsp;&emsp;看完子产面临的形势,朱标都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emsp;&emsp;说是绝境一点都不为过。

&emsp;&emsp;要知道,晋楚两国都是千乘之国,前者是曾经的霸主,后者是未来的霸主。

&emsp;&emsp;而郑国地不过百,车不过百乘。

&emsp;&emsp;夹在他们两国中间,堪称危若累卵。

&emsp;&emsp;然而,作为后人我们也就是感慨几句就没了。

&emsp;&emsp;可处在当时的子产等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emsp;&emsp;即便面对的形势再恶劣,他们都只能咬著牙硬撑。

&emsp;&emsp;他们没办法放弃,因为放弃就意味著死亡。

&emsp;&emsp;感慨了几句,朱标继续往下看,终于看到了子产变革。

&emsp;&emsp;【为田洫,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

&emsp;&emsp;什伍编织,这有些类似于后来的保甲等制度。

&emsp;&emsp;对私田按亩课税,这就是初税亩确立私有制的后续啊。

&emsp;&emsp;朱标不禁又提起了几分精神。

&emsp;&emsp;

无错乱更新快,收藏不迷路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