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8:装备系男神

第579章 日本 韩国不是炸了?(1 / 2)

最新无错章节,就在 追更人【www.zhuigengren.com】

百亿人民币,其实也就20亿美元不到,算不得多。

但放在2011年,实则已经是一笔很大的资金了。

举个例子,去年吉利全资收购了“沃尔沃”,也不过才18亿美元,虽然还有连带债务,但毕竟是100收购。

商标、品牌、工厂全都纳入囊中,还获得了底盘、发动机等关键技术。

这在当时已经可以称之为“天价”了,上新闻的那种,也被认为是中国企业里程碑的一次,而其实在前年,也就是2009,吉利还并购了澳洲的dsi,获得了变速箱技术,只花了5000万澳刀。

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海尔收购日本三洋、潍柴收购意大利法拉帝集团等。

此时是上一场金融危机馀韵刚刚结束,全球资产价值还未注水的时期,钱还是很值钱的。

而研究院恰好特别有钱。

许多国内企业,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开启了海外并购之路:国内经济腾飞的同时,海外资产性价比高,什么专利不专利的,买回来就完事儿了。

国家政策也在支持这一方向,外汇储备激增的情况下,银行信贷支持下,补齐了部分企业的短板,为之后更大的产业爆发提供了助力。

不过好日子也就几年时间,等到17年前后,因为核动力印钞机源源不断,资产价值注水严重,如果收购沃尔沃是在17年,翻个5-10倍翟达毫不意外。

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一轮贸易战导致全球化开始崩解,这条路越来越难走,也越来越不划算。

嗯被封死的路还有很多。

所以,早出手早好!

翟达看看手上的清单,其中甚至包括意大利某杂毛公司,在光学领域一个不起眼的专利。

片刻后沉吟道:“这份清单,我会单独研判一下,不过大方向没有问题,谈股权投资部分吧。

他要利用后世的一些认知,和这一世的跨学科经验,进行一些深度思考。

“股权投资部分,其实同样是以技术专利为目标,收购一些小型且有独特技术的海外公司,以股权控制为目标,如果价格合适,全资收购也可以。”

ppt换了一个页面,内容包括一些公司和所拥有的技术,基本集中在法、德、日、意,还有一家韩国公司。

标的都不贵,在900万美元-8000万美元不等。

至于目前市场上头部企业,比如英伟达、ad、阿斯麦、卡尔蔡司等,有标注,但太贵了,而且这种大型企业都有“投票权保护”,花费巨资进去,并不能获得什么。

但有一家公司格外显眼,以至于所有人都一愣。

那就是“英飞凌”。

曾经的供应商,理论上日后的“路边一条”。

制裁风波过后,因为衬底生成正式投产,英飞凌遭受重创,市场预期极度缩水。

原本研究院做功率器,英飞凌供衬底,这个领域还是有他们一席之地的,甚至还小火了一把,因为冷门的碳化硅领域,是研究院的出现才有了商业级的市场。

之后,两边各自朝着对方的领域进发:现在结果是显然的。

功率器件路线被研究院提前截断,哪怕绕开了诸多专利制造成本也不可同日而语,而衬底老家又被掏掉。

股票一泻千里,甚至接近腰斩,而且找不到谷底在哪。

毕竟碳化硅是他们营收最大的业务之一,也是唯一有技术潜力的方向。

这时唐晓峰举手道:“程总,英飞凌有必要么?他们都是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吧?已经完全被我们碾压了。”

而且挺贵的再不济也是老牌半导体,几十亿欧是要的。3叶屋 首发

都已经被干碎了:花这钱干嘛?

程墨微微一笑,他就是等着人问呢,这捧喂到位。

“这就是看思路了各位,硅基半导体生产的工艺复杂程度,是要超过碳化硅的,毕竟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这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可以独立生产芯片,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

“我们的目的是挤进去这场游戏,让他们无法将我们排除在外,所以通过其他手段也是可以的,我发现硅基半导体生产过程中,其电力功率系统,无外乎三种路径:igbt、osfet、碳化硅。”

“碳化硅就不说了,目前我们是独家,甚至相当长时间会是独占,而igbt和osfet正是英飞凌的传统业务。”

“这么说吧,在这两个领域,英飞凌就相当于cpu界的‘英特尔”的独家专利,只不过因为市场规模小,估值不高罢了。”

无错乱更新快,收藏不迷路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