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是没有种过地的。
让她来指点积年老农,难免有些班门弄斧,纸上谈兵。
但没关系,如今的种地技术才刚刚系统进步一点点,哪怕是纸上谈兵,她只要资料凑的足够多,总也能有提升的。
比如明清时期的《农言着实》等,谷雨种山坡,立夏种河湾一如今虽无二十四节气,但种植气候是可以摸索的。
唐宋用来提升种子发芽率的矽。
魏晋《齐民要术》的选种、留种、存种以及间苗方法。
再不行,还有汉朝的《汜胜之书》,面不仅有最早期的给种子施肥拌药的【溲种法】,还有粟麦轮作、间种套种等方法……
至于关键的耧车、铁锄、曲辕犁等农具,如今都在少府库房存放着呢。
她看着自己整理的笔记,此刻对接下来的谈话也大为期待。
不多时,治粟内史退至一旁,而那些黔首们则战战兢兢入了殿。
他们看起来,很老。
这种老不是年龄一一最大的那人,也不过才五十不到,更多的都是三十出头的壮年。
他们的头发凌乱,胡乱剪短后在头上有不规整的发髻,发丝灰白夹杂,干硬粗糙,毫无美感。什么么?
你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黔首,是没有资格讲这种礼仪的啊。贵族公卿士大夫,连重大祭祀都不会允许他们参与的。他们从出生只需要做一件事:活下去。
秦时一一看过去一他们皮肤黝黑、脸颊发红,甚至脸上有厚厚的很不美观的皴裂壳子。
身子都瘦,有高有矮,但都有些佝偻驼背一一常年重体力工作,营养又跟不上,大多如此。更别提高耸的颧骨、粗壮的手骨节,还有永远洗不干净、甚至还能看到断裂痕迹的黑乎乎指甲……不仅老,还瘦骨嶙峋。
让秦时来看,后世电视剧中刻意筛选出来的干瘦灾民,都比他们圆润白胖。
而这,甚至是治粟内史从各地征调而来的、最会种地的那群人。
果然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
她微笑起来,神色万分柔和:
“千迢迢请诸位老丈过来,是因为我有一个农庄,想要在头试一试能让粟米多收两斗的方法一一老丈们也不必担心家中无人照看,在田庄工作一年,若不成,每月都有粟米发放的。”
“若成了,这上好的粟米良种和种植方法,也会让诸位带回家乡去,教给本地乡县。”
治粟内史在一旁张了张嘴,又闭上了。
一国王后之尊,在这为这三斗两斗的粮食与这些庶民们认真承诺,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可是………
他又静静看去,王后没有拿自己昆仑秘法的事来说,也没有说些什么么亩产千斤的虚话,反而只踏踏实实、甚至格外保守的说每亩多收两斗……
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呢?
因为对这些最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黔首们来说,田地是什么么脾性,他们再明白不过了。
若说亩产千斛粟,他们自己就要先不信。
可若说每亩多收两斗一一贵人们这样有本事,学问又多,莫不是真有这等方法?
再加上家中无后顾之忧,这简单三言两语,立刻就安定了他们的心!
其实,秦时不过将心比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