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要开发的地区,多是土地肥沃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条件恶劣的地方尚未纳入发展规划。
截止到现在,我们在南洋地区,已经发现了上亿亩可开垦的土地。
理论上来说,把南洋和中南半岛的土地开垦出来,相当于再造一个华夏!”
王靖川一脸激动的说道。
原本以为是李牧吹牛逼,万万没有想到,在中南半岛和南洋地区居然真存在广袤的土地。
随着对新领土开发的推进,再造一个华夏的政治口号,逐步变成了现实。
作为南扩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未来史书上,势必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论起对文明的贡献,在古往今来众多名臣中,都能够挤进前十。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没人能抵御青史留名的诱惑。
如果前面投奔李牧,只是为了博取富贵,现在就变成了为理念而奋斗。
文官们上头,武将上头的更厉害。
每占领一座岛屿,都会在当地立碑记录。
从将领到士兵,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名字,刻的满世界都是。
作为南扩运动的推动者,李牧自然不会打击大家的积极性。
每次战役的参战官兵,全部都会记录在案,同时存放于地方志和总部史料库中。
官兵们退役之时,还能抄录一份,带回去作为家族传承史料。
户籍所在地的地方志,也会收录他们的事迹。
“嗯!”
“五年计划马上就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从目前的数据反馈来看,应该是有所超出的。
下一个五年计划,也该逐步提上日程。
不同于之前的开拓,接下来的战略规划,还要强调发展。
光有广袤的土地不够,还要把这些土地,转化为综合国力。
各地生产多少吨粮食,开采多少矿石,冶炼多少铜铁,都要落实到具体数据上。
尤其是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更是要因地制宜的逐步推进。
农业领域同样需要细化,哪的土地适合种植什么么作物,政务部要做到心有数。
下面的地方衙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百姓种植。
还有就是科举取士的问题,也到了该给一个说法的时候。
原则上本侯是赞成开科举的,但安南都护府疆域这广阔,真要开启科举又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朝廷那边,在科举取士上已经走偏,我们不能步其后尘。
具体的问题,各部应该互相协调,拿出一套妥善的解决方案来。”
李牧的话说完,众人瞬间感受到了压力。
新的发展计划,虽然没有推翻之前的玩法,但在内核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前面安南都护府制定的一系列措施,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对外扩张,更好的占领和消化新领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军方开疆扩土的速度,都超过了政府对地方的管理能力。
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整个安南都护府有近一半的土地,依旧处于军管状态。
军事化管理,有利于迅速稳定地方秩序,但在经济发展上却拖了后腿。
哪怕把移民输送了过去,基本上也是发放完口粮和生活物资,就放任他们自由发展。
日常管理无非是宣讲一下朝廷的政策,只要不违法乱纪、不闹出乱子来,军方就不会干涉。
这样的管理方式,无非是让一群农民换个地方种地。
生产效率低下,对工业发展毫无助力。
想要提高综合实力,就必须转化一部分农业人口,变成工业人口。
看起来似乎挺简单的,只要一开始把移民送入工厂即可。
可具体操作上,就不是单独的人口流动。
增加产业工人的前提是先得有产业,有产业的前提是先得有市场。
明明拥有当代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工业发展速度依旧缓慢,最大因素就是市场需求不足。
对众人来说,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课题。
圣贤书上从来没教过这些知识,古往今来那多圣贤,也没遇到这种千古之未有的变局。
大家只能摸索着前进,在探索中寻求发展。
后面李牧提的科举,更是令众人头疼。
原则上同意,又否定了大虞朝的科举取士,摆明是想要推倒重建一套体系。
无非是担心抵触太大,才披着科举的皮。
看安南都护府的学生教材就知道,自家侯爷确实在推广儒家思想,但仅限于部分思想。
到了学术上,完全是背道而驰。
儒家重道轻术,这边直接颠倒过来重术轻道。
日常考试中,不光算术的分数拉到和国学一个档次,还增加了一个科学。
面的知识一部分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部分是从欧洲流传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李牧亲自修改增补上去的。
传统的读书人看了,一个个都气的直骂娘。
幸好传统的腐儒,基本上集中在大虞境内,道听途说的消息他们也就私底下骂骂。
可按照李牧的意思,一旦把这些玩意儿纳入科举考试中,传统文人圈非得爆炸不可。
秉承着欺软怕硬的原则,这些人大概率不敢找李牧的麻烦,但骂起他们这些执行者绝对不会怂。
搞不好在士林中,他们的名声会比秦桧都臭。
明知道事情麻烦,他们还没法拒绝。
参考历史经验,每一个大统一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是强种,认定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从古至今,都没有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会因为读书人反对,就改变自己的国策。
尽管李牧还不是皇帝,但在众人眼中,这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侯爷,科举之事不能操之过急啊!”
兰林杰忍不住劝说道。
宁愿把事情往后拖,他也不敢踩这个雷。
一旦在他手中出头了这一政策,大虞境内的读书人,非得扒了他家祖坟。
没有办法,道统之争,从来都不容妥协。
一大堆的儒家经典,被融入到一门国学中,本身就足够离经叛道。
再搞两个并立的学科,一下子把儒家从至高无上的王座上拉了下来。
尤其是科学中的很多知识,还是墨家当年搞出来的,更是大家无法接受的。
能够在安南都护府推广开来,主要是反对者,很少移民过来。
零星的反对声,根本无法左右李牧的决策。
“确实不能操之过急,所以本侯才让你们先制定计划。
什么么时候实施,怎么么具体运作,还要等时机成熟了再说。”
李牧一脸淡定的说道。
相较于众人的担忧,他根本没当成一回事。
对天下读书人来说,他们真正的核心诉求是通过科举制度做官,而不是科举具体考什么么。
只要没有断绝他们入仕做官的路,事情就有得商量。
统治者要强力推动科举改革,这帮家伙无非是前期闹腾一阵子。
一旦发现事不可为,后面多半还是要骂骂咧咧的回来,捡起那些被视为杂学的东西学起来。
个别脑袋一根筋,要死磕到底,那就成全他们好了。
自古改革,就没有不流血的。
何况这还不是单纯的改革,而是一次从学术界开启的思想革命,要彻底打破重道轻术的陋习。
为了降低大家的抵触情绪,李牧也算手下留情,最起码没直接对四书五经下手。
等到未来大家接受了新科举模式,他还要通过删减修改教材内容,逐步把一些封建毒瘤思想踢出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