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案之前跟高攀龙有交情,但成为「帝党」后被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党骨干割席绝交,还明里暗里大骂他是酷吏,堪比郅都丶宁成丶来俊臣丶陈瑛之流..:
凌蒙初长叹一口气,「皇上,臣附议真长先生的话,希望能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朱由校背着手,在四人的目光中来回走动朕相信真长和初成两位先生所言,高攀龙心里装着大明社稷和黎民。但朕的心里也装着大明社稷和黎民。
现在的问题是大明这艘大船行驶到一个十字路口,是走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航线,还是沿着以前的老路继续兜兜转转?」
偏阁里十分安静,黄尊素四人静静地听着,神情凝重。
「朕知道高攀龙是志向高远之人,也是个十分自负和执的人。
天启四年南闱案,很明显是朕给他们的一个警示。
可惜啊,这个警示被当成了耳边风,甚至连去年腊月西市口的行刑,也被他们当做没有发生过。
他们煽动蛊惑,造谣生事,要针对市舶局和江南织造局...接到这个消息,朕有些想不明白,
高攀龙到底想干什么?
他到底是真的为国为民,还是在维护某些人的利益?」
王之突然冒出一句:「皇上,臣觉得,高攀龙心里的国和民,与皇上圣心中的国和民完全不是一回事。
皇上圣心里的国是大明长治久安,民是亿万黎民百姓。
高攀龙心里的国只是儒理经义里朝纲,民是士子..:」
朱由校指了指他,「王先生这番话说的十分深刻。
这也说明一个现实问题,我们与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党,以及他们代表的江南士林和缙绅世家,
已经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甚至可以说,高攀龙等人的济世救民,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的济世救民。
他们现在是大明的内忧之一,更是新造大明的敌人!」
内忧!
敌人!
朱由校这个定论说出来,王之实和郭明振不由地看向黄尊素和凌蒙初。
凌蒙初还好些,有些失落但不至于太难受。
他此前名声不显,在东林党大佬和党众眼里,虽然是士林一份子,却是个不务正业的书贩子。
而且凌蒙初的思想受李势的影响特别大,在他的戏本丶小说等作品里也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更加不为正统儒生们所喜。
念在旧情上替高攀龙等人求情,但也仅此而已。
黄尊素的神情就有些复杂了。
听到朱由校说出内忧和敌人这两个词,他的心里在打颤。
他太清楚这两个词从皇上嘴里说出来的分量,同时意味着什么。
他的内心痛苦,挣扎着,想再次出声为高攀龙等人求情,却知道这会无济于事。
而且在他心里深处也清楚,皇上说得没错,
已经完全接受天启显学的黄尊素很清楚,在高攀龙等志向高远的人心里,皇上推行的新政是背儒弃理的异端邪说。
而支持他们的那些缙绅世家,则直接认为皇上的新政是在断他们的财路。
无论从哪方面看,他们都会对新政发起猛烈的进攻,殊死一搏。
这种情况下,怎么妥协?
可是多年的感情让黄尊素无法下定决心,弃之不理。
朱由校看到黄尊素变幻不定的神情,开口道。
「真长先生,朕可以再给高攀龙等人一次机会,可时代还会再给大明一次机会吗?」
看到黄尊素许久没有再答话,知道他最终站在了自己这边,朱由校欣慰地暗地里长舒一口气。
「好,既然大家意见一致,朕决定启用燎原计划。」
燎原计划!
黄尊素猛地抬起头,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眼睛居然是惊恐。
凌濠初也是一脸的惊惶。
王之案和郭明振则是一脸的震惊,
皇上真得震怒了,这是要下毒手啊!
朱由校继续说:「燎原计划,一直由刘国华和冯梦龙在南京和扬州暗地里主持,整合锦衣卫丶
文化局丶东厂等力量,从他们去年南下江南就在有条不紊地布局推进。
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为了稳妥起见,明振,你亲自去一趟南京,带一个特别小组过去,与魏忠贤一起坐镇,协调南直隶各方力量,确保燎原计划有序地进行。」
「遵旨。」
『还有韩和他身后的晋商,最近赞动作不断。明振你去了江南,张艮去了秦皇岛,梁之挺去了江南。
京里只剩下都尉司指挥使王世德。
正好,晋商的小动作,跟山西丶大同丶宣府三镇的边军脱不了干系,就在都尉司职权之内。
叫王世德盯紧了!」
「遵旨。」
「刘若愚。」
「奴婢在。」
「拟密令,八百里加急给刘国华和冯梦龙,朕命令立即启动燎原计划,并成立秘密指挥司,刘国华为指挥使,冯梦龙和梁之挺为副指挥使..:」
「遵旨。」
「同时,应对高攀龙的冲击上海市舶局和江南织造局的行动,立即展开,朕不希望上海市舶局和江南织造局受到影响。
尤其是上海第一棉纺厂,是重中之重,
同时叫军机处拟文,制军院签署,给两浙巡海都司衙门发六百里加急,询问沈有容和贺虎臣,
上月要求的那支分舰队和四个团海军陆战队,是否按时入驻上海丶吴淞和宝山。
贺虎臣有没有亲自坐镇。
再告诉他一遍,听从刘国华调遣。
朕不要想听他们禀告杀了多少人,朕只要第一棉纱厂完好无损!」
黄尊素丶凌蒙初丶王之和郭明振不由上身一挺,坐得笔直,眼睛的神情也格外清澈坚定。
「遵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