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殿内将领们酒酣离去,喧闹的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李骁命仆妇带着那两个女人,先行回房间中等待伺候,目光则是看向了角落里的两人。
正是李骁的专属书吏,李书荣与吴立震。
“回大都护,属下一字不落地记下来了。”李书荣立刻起身躬身,声音沉稳。
他是金州汉民出身,多年来跟在李骁身边负责文书誊写,虽无实权,却深得李骁信任,连军中将领见了他也会客气几分。
一旁的吴立震也跟着起身,语气恭敬:“属下也已记下,尤其是关于北疆政治理念的部分,标注得格外详细。”
他原名兀里珍,是回鹘人,曾担任删乐城郡守的幕僚,暗中投靠北疆后,协助北疆军火烧李安全的两万大军,立下大功。【见256章】
因在汉地游学多年,他不仅精通汉文化,还改了汉名,若忽略那几分异域长相,与汉人几乎毫无差别。
李骁点头,示意两人坐下:“你们二人,即刻将今日的对话整理成册,再结合北疆已推行的‘分田减税’‘驱胡复汉’等国策,编纂成系统的治国书籍。”
李骁曾琢磨过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其中的一些理念也有借鉴之处。
比如说均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权归于一,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法制建设。
发展近代工业、交通、金融、医学、文教等事业。
保护商业贸易,反对“重农抑商”,允许“自由通商”等等。
对北疆来说,都是可以借鉴的。
但有些方面,却并不适合北疆。
比如说绝对的平均主义,所有的一切都要归公,用【圣经】来教化百姓等等。
完全不符合北疆的实际情况。
北疆只是要求土地归公,保护其他私有财产,人都有私心,怎么可能做到绝对平均?
太平天国的步子迈的太大了,太过于理想化。
而北疆,本质上仍是帝制,李骁准备裁汰其中激进部分,保留贴合民生的内容,形成北疆独有的治国框架。
而这个任务,就交给李书荣和吴立镇两人了。
李骁详细说着一些准备实施或者正在实施的政策内容,李书荣两人边写边问:“大都护,编纂时是否需侧重民生举措?比如垦荒、水利这些百姓最关心的事。”
“没错。”
李骁道:“治国思想既要明确‘驱胡复汉’的大目标,更要写明跟着北疆能得到的实在好处,让百姓一看就懂,官员执行也有准头。”
两日后,李骁再次将两人召至帐中。
案上已摆着两人初步编纂的文稿,李骁翻阅着,不时提出修改意见,又问道:“你们长期接触文书,对北疆的政策推行与宣传,有什么看法?”
李书荣思索片刻道:“属下认为,政策需多派专员下到州县督查,防止地方官员阳奉阴违。”
“至于宣传,可多印发告示,张贴在市集显眼处。”
吴立震则补充道:“大都护,告示虽好,但百姓识字率低,很多人看不懂。”
“属下觉得,可招募一些能说会道之人,在市集、村寨宣讲政策,效果或许更好。”
李骁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将文稿放下:“说得有理。”
“即日起,组建新的司部,名为宣德司,负责宣传北疆政策、树立正面形象,类似前朝的宣教组织,但权限更宽,可直接对接各军与州县。”
他看向吴立震,语气笃定:“宣德司参军一职,由你担任。”
之所以选择吴立镇,李骁也是有着考量。
李书荣年轻,更稚嫩,一直跟随在李骁身边,很少接触底层,有时候一些想法过于理想化。
而吴立镇人生大起大落,从小饱受人间冷暖,经历丰富,心性成熟,处理问题的手段更为老道。
虽然是个回鹘人,但在李骁看来,回鹘人也好,蒙古人也罢,只要心向华夏,便是华夏民族的一份子。
高昌灭国后,北疆境内的回鹘人不在少数,一味冷落只会逼他们反抗,不如为他们开辟上升通道。
吴立震有智谋、懂汉文化,又立过战功,让他担任宣德司参军,便是给所有非汉裔子民立一面旗帜。
只要为北疆效力,无论出身,都能得到重用。
而这件事,也刺激到了李书荣。
他虽资历深、得信任,却始终待在李骁身边,缺少实战战功。
反观吴立震,仅删乐城一战便助北疆军歼灭两万夏军,早已是在册的北疆军户,这是他远不及的。
等到他将整理完善的治国思想书册呈给李骁后,犹豫再三,还是开口道:“大都护,属下跟随您多年,虽擅长文书,却不精于领兵与治民。”
“恳请您允许属下下镇历练,到军中或州县任职,多学些真本事,也为北疆多立些功劳。”
李骁看着他,眼中带着欣慰:“想好了?下镇历练可比待在书房苦多了,不仅要面对战乱,还要处理繁杂的民生事务。”
“属下想好了。”
李书荣语气坚定:“北疆正是用人之际,属下不想只做个抄抄写写的书吏,也想为‘驱胡复汉,均田安民’出一份力!”
听着他的话,李骁满意的点头道:“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
“没有经历过基层的历练,即便是走到了高处,所感受到的也只会是彻骨的寒冷。”
金州老汉民之中的文化人不多,李书荣便是比较出色的一个,所以李骁对其很重视,一直带在身边,亲身教导,传授他北疆的治国理念。
之前是因为他年纪尚小,今年也才刚刚十八岁而已。
李骁也有想法让他出去历练,不过既然他能主动提出来,李骁很是欣慰。
“我们北疆是以武为本,以军功论英雄。”
“无论是成为将军还是巡抚,都需要立下战功,一步步升上来。”
“属下明白。”李书荣重重点头道。
他虽然是个书吏,但却不是文弱书生。
北疆老汉民出身,哪能手无缚鸡之力?
只是肚子里比其他汉民多了点墨水,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书生。
骨子里还满是金州汉民的粗犷和凶悍。
李骁点头,当即下令:“既然如此,你便进入第十九万户。”
“按你的级别,先任副都尉,跟着四叔学习领兵作战,待熟悉军务,立下战功后,再调任正职。”
“末将遵命。”李书荣重重抚胸喝道。
与此同时,宣德司的框架已初步搭建完成。
虽然依旧是大猫小猫三两只,但按照李骁的计划还将继续扩招人手。
先在每个万户设立宣传点,挑选一些能说会道的士兵担任宣传员,向将士们讲解北疆政策与治国思想。
下一步,再逐步将宣传点深入到千户、百户,确保人人知晓北疆的目标与理念。
而在民间宣传上,李骁并未效仿穿越者前辈推行报纸。
一来此时百姓识字率不足一成,报纸发行成本高、受众少。
二来核心识字群体是士绅豪强,而北疆正致力于打击这一阶层,发行报纸反而可能成为他们反对北疆的工具。
李骁对吴立震道:“就按照你的办法,招募一批游走四方的说书人,给他们编好话本。”
“比如讲北疆军灭西夏、救百姓的故事,讲分田免税后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让他们在市集、村寨的茶馆里宣讲。”
“百姓爱听故事,听得多了,自然会明白北疆是为他们好,也会真心归顺。”
吴立震立刻着手落实,很快便招募了数十名说书人,编写出《杀牛岭大捷》《灵州分田记》等话本。
之后的这些年中,北疆境内的茶馆里,村寨的地头间,有时能看到说书人讲北疆故事的场景。
百姓们围坐倾听,时而为北疆军的胜利欢呼,时而为曾经百姓的苦难叹息,对北疆的认同感,也在一个个故事中悄然加深。
而那本凝聚着北疆治国思想的书册,被李骁命名为【国政纲要】,这只是初代版本而已,日后还会继续增添新内容。
也被李骁下令印发到各军镇将领与民户官员们手中,成为北疆官员施政、将士作战的根本遵循。
更是成为了河西军校必修政治科目。
……
秦州,作为宋国西线的另一个主攻方向,战况同样激烈。
吴曦麾下将领冯兴、杨雄、李珪率领八千步骑,趁着金军主力被北疆军牵制的空隙,悄然进入赤谷,企图突袭秦州,打通进军关中的通道。
赤谷两侧山势陡峭,林间雾气弥漫,宋军士兵小心翼翼地沿着山道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