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668章 突然冒出来的数据(1 / 2)

最新无错章节,就在 追更人【www.zhuigengren.com】

一个月后,京城。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技术研讨室内。

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各部门负责人、主任设计师以及研发骨干们。

不少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中层领导,在这间屋子里,甚至都混不到一个前排的位置。

哪怕对于六院这样一个编制结构复杂的庞然大物来说,这种场面,其实也是不太常见的……

而出现这一幕的原因,则无疑是——

“信标”。

当然,作为推进技术研究院,就算要参与辅助舱段、运输飞船、或者XS1空间反应堆的研发工作,也不至于搞出这么大的阵仗。

真正需要他们解决的,是如何把上面这些东西给发射到轨道上面……

9点整,总工程师李仁平来到小讲台后面站定。

在他身后的墙壁上,大屏幕陆续显示出一系列复杂的结构图,以及密密麻麻的数据曲线。

一张张一幅幅,全都是六院过去的辉煌成绩。

但从图片刷新的速度来看,应该全都不是今天这场研讨会的主题。

“有关‘信标’中继基地的相关文件,同志们应该都已经看过了。”

李仁平双手撑在讲台两侧,声音饱满而洪亮:

“这是国家面向下一个二十年所提出的太空战略基石,也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包括我们下一代在内航天人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七十多岁的小老头,愣是表现出了几分意气风发的感觉。

不过,也理应如此。

从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卫星,到如今的月球车和空间站,华夏航天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的辉煌之路。

但横向对比,总归是跟在别人后面走的。

而这一次则完全不同。

移民中继基地,其它国家最多也就是作为概念考虑过。

作为严肃的计划,还是妥妥的人类第一次。

“XS1空间核反应堆作为核心能源以及第一个入轨的舱段,已经确定将由改进型长征五号C发射,但后续庞大的中继站本体建设呢?”

他啪地敲了下鼠标屏幕上顿时出现了“信标”中继基地的计划图:

“初步估算,仅一期工程,就至少需要将总计超过200吨的有效载荷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轨道,如果考虑物资和燃料补给,那么这个数字还要接近翻倍,这无疑需要运载能力更强的重型火箭,也是未来长征九号、以及长征十号的使命!”

“而作为新一代超重型火箭的‘心脏’,YF177和YF90两型发动机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信标’计划能否如期建成!”

如今的长征九号,已经是调整过一次需求的第二版方案了。

所配备的一级发动机也已经换过不止一个型号。

从最开始的YF130,到改进型YF177,再到几年前确定深空探测计划之后,几乎全盘重来的YF177.

好在二级用的YF90倒是一直在稳步推进,只改过一部分指标要求。

下面的情绪瞬间被调动起来,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咳咳——”

清了清嗓子之后,李仁平又切换了一张PPT,上面列出了YF177补燃循环液氧液氢发动机和YF90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节点图。

然而,几个关键节点都标着醒目的红色问号。

他话锋一转,语气严肃起来:

“当然,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大家也都很清楚,也是我们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原因……”

接下来,会议进入了相对令人沮丧的环节。

长达十几秒钟的沉默之后,研究三室主任帅信平率先开口:

“既然大家都不想第一个露丑,那我就先来打个样。”

在一众研究室负责人中,他的资历最老,经历过的挫折和失败也最多,相对没什么心理负担:

“我们这边的主要问题是,发动机工作时的低频燃烧振荡问题依然突出。虽然通过调整喷注器构型和添加声腔有所改善,但在大范围变工况,特别是高混合比下,仍存在不可预测的突发性高频振荡,极易引发结构疲劳甚至破裂……机理尚未完全摸清,抑制手段效果也不稳定。”

有了第一个人开头,后面的发言也就顺畅了很多

“液氧涡轮泵方面,空化问题是目前最主要的麻烦,为了达到指标要求的功率密度,泵转速需要达到极端的10万转/分以上,在这种极端转速下,叶轮入口区域极易发生严重空化,导致效率骤降30以上,引发振动超标,威胁转子安全,以现有的流体设计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克服。”

“大推力矢量作动系统的响应延迟还不满足要求,为了实现重型火箭的精准姿态控制,YF177需要配备能产生数百吨推力的矢量喷管作动系统,但该系统和燃气通道存在耦合效应,目前的控制方案难以调和响应速度和计算准确性之间的矛盾,而无论是动作延迟还是动作不准,都会影响火箭飞行稳定性。”

显然,要想把火箭的总起飞重量从目前长征五号C的950吨一步到位提升至长征9号接近4000吨的水平,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众人汇报完毕后,科技委主任罗云涛出面进行总结。

“作为我国未来重型运载火箭的核心动力,YF177和YF90虽然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正式立项的时间毕竟太短,目前仍面临燃烧、流体、热防护、控制等基础性工程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大量的地面试车、反复的设计迭代和材料工艺突破,是一个典型的、需要时间积累和经验沉淀的工程过程。”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位眉头紧锁的专家,最终落在李仁平身上:

“李总,恕我直言。根据我们当前的研发节奏、试车资源和技术突破速度进行最乐观的预估,YF177和YF90要达到满足长征九号首飞要求的成熟度和可靠性,其时间节点……也会严重滞后于XS1空间堆按计划发射入轨的时间窗口……”

李仁平也知道刚才说的这些都是实情。

但还是心有不甘:

“如果长九赶不上时间窗口,那么‘信标’中继基地一期工程的建设,很可能要被迫采用折中方案——也就是继续利用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将基地分解为更小的模块分批发射,然后进行更多次在轨组装……”

实际上,国际空间站和华夏的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也是以质子号、联盟号、以及航天飞机作为主力完成的。

但近地轨道跟地月转移轨道显然不是同一回事。

并且“信标”的舱段功能更加复杂,很多部分并不能简单地劈成两半。

“留给五院那边的担子确实会重很多,但客观条件……”罗云涛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总之……除非发生技术奇迹。”

说到这里,或许是为了安慰对方,他又加了一句:“这些问题,决策层也都是知道的……就上个月,不是还特地找咱们要过一批资料和数据?”

这句话倒是出乎意料地引发了一番讨论。

无错乱更新快,收藏不迷路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