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邵璋很快被引到了华林园,身后还跟着几名宦者?,抬着几大箱子书。
邵勋走了过去?,拿起一本?,随意翻了翻,满意道?:“比起去年?,好似又有精进?”
“是。”邵璋回道?:“臣--儿询问过工匠,用了新墨。”
“哪来的新墨?”
“有匠人于睡梦中悟得?,或神人传授。”
邵勋笑了?,摇头道?:“哪来的神人?怕不是此人钻研技法甚久?,日思夜想?,也就差那一层窗户纸了?,脑中灵光乍现,故新法出。”
“阿爷说得是。”邵璋说道?:“用新墨印书,字迹清晰了许多。”
邵勋继续看着手里的开平五年版《风土病》?,发现北地诸州基本都录了十余种乃至数十种疾病?,甚至还有图画,遂笑道?:“刻版时不容易吧?有字有图?,还得栩栩如生,非得能工巧匠不可。”
邵璋连连称是?,但心中不以为然。
对少府来说?,最不缺的就是能工巧匠。北地太平这么多年了?,少府工匠队伍已经颇为庞
大?,技艺也越来越精巧。刻点图画,小意思了。
“就拿此版刊印。”邵勋说道?:“五大书局一起印?,先做到每县一本。”
说到这里?,又有些感慨?:“二十多年前?,我还在泥地上写字教导武学生。快三十年了?,今用竹简、木牍者日少,用纸张者愈多?,正合印书。你打算用什么纸?”
“藤纸。”
邵勋沉吟片刻?,问道?:“可是江南藤纸?”
“是。”邵璋答道?:“江陵那边送了千余捆葛藤回来。少府工匠剥其皮?,再浸泡、蒸煮、打碎,复铺平、晾干、压实。做起来不难,唯葛藤多产于江南,难得也。”
“葛藤既能造良纸?,又能制夏衫,真乃奇物。”邵勋说道:“江夏、南郡、竟陵皆有葛藤,今后当好生经营。”
“少府已经去华容开办纸坊了。”邵璋说道?:“今后藤纸供给会大增。”
其实,不止开办纸坊,还圈地建苑林?,专门生产葛藤,毕竟没有原材料你又怎么生产纸张呢?
纸这种已经开始加速取代简牍?,但又没完
全爆发的商品?,说实话是一条不错的生财之道?,且细水长流,经久不衰。
北方士族庄园也有造纸的,多为麻纸?,质量很一般。但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工匠们也在尝试各种原材料,藤纸就是成果之一?,但还没普及。至于蜜香纸?,那就是奢侈品了?,永远不可能推广普及。
少府大举涉足造纸行业,还是邵勋下的命令?,直接原因便是雕版印刷带来的知识普及需求--简牍太不方便了?,还没法印刷,只能抄录?,效率极低、成本极高,注定要被新事物取代。
邵勋又拿起两本新书,随意翻看了下。
第一本是《千字文》?,他二三十年前拿出来教导武学生的?,基本已是诸武学启蒙教材之一?,士族私学也多有抄录使用的。
第二本是他亲自取的名字,就叫《洛生咏》。
看到这本书时?,他说道?:“此书由太常、鸿胪诸官寺合力编纂,乃国朝正韵,就排在《风土病》后,第二批刊印。”
“是。”
邵勋背着手走了两步,又道?:“我闻建邺有‘洛生咏’,又有‘吴越调’,两不相通?,实在不
成样。从今往后,大梁以《洛生咏》为正韵,通行天下。”
建邺说洛阳话的当然是南渡士人了。哪怕他不是洛阳人?,甚至来自遥远的幽州?,多多少少读过韵书,写过诗赋、骈文?,对洛阳腔调是有了解的--不通韵,就写不好这些东西。
至于江东豪族,他们说吴语?,也就是邵勋说的“吴越调”。
其实他们真不懂洛阳话吗?显然不是。只不过平时不说罢了。
这中间可能还混杂着一些地域因素乃至骄傲自尊。就像王导是北人?,有吃奶酪的习惯,陆玩吃了就很不适应,生病了?,回信时还说差点成了北方的鬼。风俗不同?,语言不同,加上长期分裂导致的对抗情绪?,江南士人故意不说洛阳话就很正常了。
邵勋推出的这本韵书并非自创,而是遣人收集民间私人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韵书?,加以整理?,再刊印成册。
此书一出?,便是标准,以后就是大梁朝官方读音--老实说,民间私人的韵书还是有些微差别的?,韵书教材不同,读音就有偏差,现在算是统一了。
“《洛生咏》印完之后,太学、国子学、
诸州郡县?,都要发到。”邵勋又说道?:“优先发往并、幽、雍、秦、凉五州?,其次乃徐、荆、梁三州。”
“遵命。”邵璋应道。
说话之时?,心中暗暗叫苦。他又要被束缚在这个位置上很久了?,短时间内怕是无由离开。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为了洛阳、汴梁、长安、太原、邺城五地书局筹办之事,他几乎跑断了腿?,大部分时候都在外边?,为此都没着家几天?,累得够呛。
现在算是可以多留在洛阳一段时日了?,但还脱不开这些琐碎的事务?,让他颇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