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九卿

第481章 新帝初诏(1 / 2)

最新无错章节,就在 追更人【www.zhuigengren.com】

三日后,皇宫丧钟长鸣,一声叠一声…

穿朱墙、破晨雾,漫遍上京的街巷坊市。

崇昭帝龙驭上宾,留下遗诏公告四海一

诏书中,皇帝深切忏悔己过,上书“朕之昏聩,致忠良蒙冤,将士喋血,愧对祖宗江山,更负天下万民并下明旨,传位于太子李肇。

帝王大丧,朝野举哀……

紫宸殿白帷垂落,白烛长明,香火不绝。

李肇一身孝服,在先帝灵前即位,定年号为“永靖”一寓意永息兵戈,四海靖安。

登基大典因逢国丧,减了卤簿仪仗,但仍庄重非凡。

新帝衮服加身,在文武百官山呼万岁的浪潮中,一步步走上御阶,坐上那至高无上的龙椅,接受大殿内外的百官朝拜。

没有人质疑,没有人反抗。

他从血与火中走来,踏著父兄的失败与尸骸,终于牢牢握住了这九重宫阙的最高权柄一

定鼎天下,不过旦夕之间。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浪如潮,漫过金殿。

李肇黑眸沉静,目光扫过丹陛之下垂首的文武百官,年轻英俊的脸上不见喜怒,气度不怒而威,仿佛他生来就属于这个地方。

“众卿平身。”

声落殿寂,只余衣料摩擦的细响……

李肇指尖微蜷,喉间轻滚

尘埃终于落定了。

接下来,便是清算旧账、稳固朝纲。

头一桩棘手的,便是端王李桓。

他在紫宸殿兵败被擒,论罪当诛。

但他是皇子,是嫡亲的兄弟。新帝杀他,难免落个刻薄寡恩、戕害手足的骂名。不杀他,又恐遗祸将来,寒了追随者的心。

为此,朝堂上争论不休。

以戚明扬为首的寒门新贵,力主依律处死,以儆效尤。而卢克符等世家老臣,则以天家骨肉、不宜见血为由,恳请从轻发落。

谢皇太后在先帝驾崩后,大病一场,精神不济。

这日却强撑病体,与李肇闭门谈了一个时辰,末了,又独自去见薛绥。随行的,还有端王妃薛氏与李桓的幼女阿宁。

薛绥与她们谈了什,没有人知道,但很快宫中便有风言传出,说谢太后和端王妃哭求薛妃,望请饶李桓一命。

是日黄昏,李肇处理完政务,才往披芳阁去。

殿内未点烛火,暮色穿窗而入,将薛绥的身影,拉得尤为沉寂。

“母后今日来了?”李肇问。

薛绥正在窗前修剪一枝晚香玉。

闻声,她手中银剪稍顿,扭头嗯了一声。

“要我劝劝陛下,宽宥端王。”

李肇走到她身侧,看著那截花枝落入青瓷瓶中,“你心如何想?你若开口,朕便留他一条活路……”“陛下多虑了。”她语气平静,“我不是心软之人。”

李肇眸色微深:“你当真要看著他死?”

“他本就该死。”薛绥放下银剪,抬眼看来,目光清冽如水,“母后临走,还攥著我的手说,李家的血已经流得够多了,别让陛下把事做得太绝……杀了端王,京中宗室定会慌乱,说不定还会借“天子残杀兄弟’大做文章……”

稍顿一下,她弯腰捡起落在地上的残枝,一把捏碎丢弃在纸篓。

“陛下断不可姑息养奸。不仅要杀李桓,还要杀得干净彻底,端王府上上下下,凡牵涉逆事者,一个都不要留………”

李肇盯著她的眼睛,半晌才勾了勾唇。

“好,朕知你心意了。”

当夜,御书房烛火亮了一宿。

李肇独坐案前。

窗外清风卷起残星微光,落在空白的诏纸上。

天明时,他才似嘲似叹的低笑一声。

平安还是太了解他了……

李肇提笔蘸墨,挥毫批下。

“端王李桓削除爵位,废为庶人,圈禁于宗正寺别院,非死不得出。”

后世的史书上,称这一笔为“永靖初年第一诏”。

短短二十一个字,便将曾经权倾朝野,深受圣恩的端王李桓,从宗室玉牒彻底抹了去。

至于淳王李金,心性单纯懦弱,从未参与朝堂争斗,李肇便赐予厚赏,增其食邑,允其安心做个富贵闲王。

被圈禁的魏王李炎、瑞和郡主等人,也没有因新帝登基大赦天下而获释,依旧被严加看管,不得与外界通消息。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远在滇州的贤王李劭。

闻讯后,他即刻上奏恳请赴京奔丧,呈表称臣,言辞恭顺恳切,并自请削减王府护卫,交还兵符,以示绝无二心。

李肇准其上京,厚赏安抚之余,将其麾下部分将领调任换防,并按当日滇州许诺,令他永镇滇南,总督军政,既给了他体面,也断了他夺权的可能……

安顿好先皇帝的丧仪与宗室事务,新帝便接连颁发新政,展现出与其父截然不同的治国之风。对内整顿吏治,对外怀柔安边。裁撤六部冗余官员,凡贪腐银两者,无论品级高低,一律交大理寺查办。同时,朝廷正式履行对云岭三十六寨的承诺,开放互市,并册封哈赤为头人。

这一连串举措,雷厉风行,直指积弊,且一律由新帝干纲独断,无人置喙。

无错乱更新快,收藏不迷路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