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厨

第一百五十四章 生意(1 / 2)

最新无错章节,就在 追更人【www.zhuigengren.com】

→、、、、、、、、、、、、、、、、、、、、、、、、、

接过布包和钱,宋妙没有随身带上,而是返身回房,将其收进一只小小木匣里,方才再度出来。

她问了回灵河镇的具体安排,等得知那老乡是能带路的灵河镇人,届时韩砺等人会提前回官驿收拾东西一并出发,在未时中之前抵达渡口等候船只,便问道:“那要几时才能到卫州城?”

“就算走得再快,要赶着的话进城也得半夜了。”那拎鸭的同乡道。

大魏寻常并不宵禁,按着韩砺素日行事,肯定是要连夜进城的。

但卫州毕竟不比京城繁华,这么晚,多半已经没有什么吃食卖了。

幸而可以捎带干粮,过了午时才出发,也还来得及吃一顿饱饭。

宋妙本是打算出去采买,此时见得送来了几只鸭,索性随材做菜,先叫了大饼过来,安排他去烧水预备杀鸭烫毛,又同那李阿婆与灵河镇人道:“二位都要带路,不好饿着肚子,一会一起吃一口吧。”

李阿婆道:“那韩秀才公也叫我跟小娘子打个商量,问能不能帮着给大家做一顿午饭,把我们两个也预上,只我有些不好意思说。”

来往几次,宋妙也有些知道这李阿婆性子了,便笑道:“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倒也不白吃——鸭毛难除,我还怕时间紧,大饼一个人忙不过来,阿婆若是得空,帮着拔一下毛?”

那李阿婆顿时极高兴,道:“我正闲着,哪有不得空的!”

一时边上那同乡也忙道:“叫俺也搭个手罢!俺惯会做这个!年轻时候,还常去流水席面上打下手,专管杀鸡杀鸭杀鱼哩!”

这同乡也是个老妪,姓黄,比李阿婆要年轻个几岁,先还不怎么说话,等开了口,搭几句,一听也是个爽利的。

想也知道,从灵河镇来滑州的这条道本就麻烦,水路山路再水路,天不亮就要出发,忙活一天,又要赶着回乡,折腾得不得了。

若不是说做就做、不怕辛苦的,遇得这样天气,只怕早在家里休息了。

说话间,三人去了厨房。

一路闲聊,宋妙这才知道那黄阿婆身世。

原来她前年走了丈夫,幸而还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跟着大女婿去了京城谋生,小女儿心疼老娘,小女婿也是个通情达理,就把岳母接来家里照管,老人也帮着看看小孩,做做家务什么的。

“俺那小女婿做点小生意,买了乡下人养的鸡鸭回来镇上卖,好容易这两年日子好些了,谁晓得这次发大水,把他那放鸡鸭的棚子给冲了。”

“因雨水不停,俺女跟女婿打乡下收回来的好几批货攒在一起,还没来得及卖,结果一下子全跑出去了,急得人险些气都喘上不来!”

她说起家里事情,长吁短叹,指着笼子里那几只鸭子道:“找回来三四十只都是这样的麻鸭,说是才养了三个来月,胆子小些,不敢走远。”

“到底怕过一阵子夏天又发大水,再把棚子冲了,又因家底都拿出去压货了,米面都要见底,俺听得人说滑州城中样样价贵,就想着把这些个带出来卖了去,指望多得些本钱,支应过这一阵。”

那李婆婆听一句,叹一声,最后道:“我原以为我们种田种地难,总羡慕你们养鸡鸭鹅的,原来也不容易。”

“条条蛇咬人,这世间哪有容易的事!”黄阿婆也“唉”了一声,“只盼能多点子本钱,等水涝过了还做回鸡鸭生意——除却这个,也不会旁的,就怕本钱不够!”

宋妙闻言,把滑州正招募劳力挖河修堤的事情说了,又道:“十文钱一个人头,阿婆女儿女婿到处乡下收鸡鸭的,想来熟悉各处情况,若能拉上百十来个人,也是一吊钱的赏金,虽是辛苦些,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好。”

黄阿婆来得匆忙,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听得宋妙一说,忙不迭追问详情,一时直拍大腿,道:“还有这等好事!”

又去看一旁李婆婆。

后者自然帮着解释,又道:“我也正急着回去,一心要吃到这个钱哩!”

三人说话间早到了厨房。

官驿的灶上是常备热水的,大饼正要杀鸭子,但他到底年纪小些,从前帮工的多是白案,跟了宋妙这一向,做的多是鱼、猪之流,此时提着鸭子,杀起来颇有些忙乱。

两个老妪立时上去帮忙。

见此处无需帮手,宋妙盘了一下,便交代了一声,自己折返出了门。

鸭子乃是水禽,尤其眼下又是水涝之际,小鸭在黄浊水里头游啊游,身上更容易裹带一股骚味同水腥味,要是处理得不好,很败人胃口。

寻常一般是用焯水之法去其腥臊,但宋妙觉得本就是嫩鸭了,再焯水,鲜味跟肉味都要被焯没了,倒不如拿其他东西去压一压。

官驿里头还有浊酒,一二文就能买一碗,完全可以以酒代水来焖,但单用酒来压那味道肯定不够。

她家吃鸭,除却肉质非常好的可以拿来炖汤,或同笋干取其浓鲜,或下白果得其清香,其余时候,多是煸炒。

尤其夏秋之时,和那仔姜同炒,其中滋味,妙不可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虽然将将要入夏,还不到时候,但非常凑巧,她前几日就听得官驿里有行商同人商量价钱,正是卖的仔姜。

她转到前堂,果然见得那商人正跟几个手下坐着说话。

她上前打了个招呼,笑问道:“前日恍惚间听得一句,说是员外运的货里头有仔姜,却不晓得愿不愿散卖的?我买不多,只要五六斤。”

这一队十二三人,打头那个是南边来的行商,本是要往京城去的,不想道路断了,滞留在此。

那货物里头旁的也就罢了,另有些却是时鲜之物,尤其一样原是连泥带土的仔姜,不能久放,行商发愁得很,正想方设法把东西在滑州城中散卖了,免得亏损太过。

彼此都是住在官驿里的熟面孔,尤其宋妙手艺,近来每每到了晚饭那一顿,都要香得一堂吃饭的人无处可逃,那当头行商自然认识。

他被问到头上,忙把手里账本放下,应道:“卖的,卖的!若是小娘子要,就给你便宜些,都是熟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无错乱更新快,收藏不迷路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