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便搜了些他的信息就看得出——在国内鼓吹引领电影工业化,以民族艺术家、企业家自居,在国外又大谈美国梦,算个什么东西!”
“在大陆靠政策起家,在美国跟好莱坞和民主党打得火热,就是个左右逢源的骑墙派!这种人,也配谈艺术和文化遗产?”
“他和去年那个大陆的拍下了兽首又拒不付款的人有什么区别?作秀做到我们大英博物馆来了!”
庄宸轩颇有些义愤填膺,这会儿反倒忘了是谁耻于承认自己的祖国了。
至于他在老师面前贬低路宽,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之前的失态并非因为对方有多么了不起。
在他心中,只有做英国人才是高人一等的。
自己对路宽的批判无疑能叫他升格到和老馆长尼尔一样的鄙视链高度,带着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那些第三世界的穷人们。
“老师,那您打算怎么做?真帮他联系皮诺家族?我们的展览计划怎么办?”
这说的是尼尔作为馆长精心策划的一次关于中国文物的展览和研究计划,名为“圆明园:帝国的盛宴与哀伤”。
就像他适才面对路宽的虚与委蛇一样,他希望借着中外学者一同研究、修复文物的机会,堵上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中国文物的悠悠众口。
这个展览旨在集中展示来自圆明园的珍贵文物,尼尔正打算从皮诺家族借展鼠首和兔首作为核心展品,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借展部分瓷器,甚至还在洽谈从几个美国东海岸私人藏家手中借展一些青铜器和玉器,试图打造一个轰动欧洲的、从“东方美学巅峰”到“帝国黄昏劫难”叙事下的视觉盛宴,以此巩固大英博物馆在东方文物研究与展示领域的绝对权威地位。
只是现在……
尼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放在身前,面对这个自己阵营的学生不需要太多伪装,但依然保持着含蓄。
他沉吟片刻,决定透露部分实情,毕竟庄宸轩的家族在整个华人圈都有影响力,有些事情需要通气,甚至可能借助其力量。
“沟通自然会沟通,”尼尔语气平稳,带着一种掌控感,“但皮诺家族经过上次风波,态度非常谨慎。而且,我们博物馆正在筹划一个重要的学术展览,也需要借重这两件珍品。一切,都要以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的‘妥善保管与展示’为先。”
他没有明说会阻挠,但意思已经非常清楚。
庄宸轩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兴奋,他立刻抓住了表忠心的机会,并顺势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老师您做得对!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怎么能让那种投机分子买回去糟蹋?”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带着挑拨的意味:“对了,我刚才在外面同他辩论,那个路好像说要拍一部电影?题材好像就跟大英博物馆有关,具体没听清,但听起来不是什么好话。”
“电影?”尼尔端着茶杯的手猛地一顿,瞳孔微缩,脸上的从容瞬间被一丝惊疑取代。
但他迅速控制住情绪,恢复了平静,只是眼神变得锐利起来,轻轻放下茶杯。
“艺术家总有各种想法,如果要拍大英博物馆题材的电影,我认为他会跟我们沟通的。”
老馆长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却冒出了个很不好的预感,他想起了这位导演带到柏林的《历史的天空》,曾经一度在伦敦掀起了反日苯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的华人学生游行。
用影像这种极具传播力的方式来讲述大英博物馆的故事,可比单纯的抗议和学术争论危险得多!
怕就怕这位学生口中的“骑墙派”大导演像这次买兽首一样,为了讨好他的国家和人民,就着这一次和庄宸轩的辩论借题发挥,真的去拍一部有关文物回归的电影。
那就太棘手了。
换做以往,他也许还能煽动一下民众抵制,但一来他如果真的买了兽首,等于是把之前国人的屁股擦干净,没有落下口实;
二来关于这段历史的真相就怕讨论和宣传,这种事怎么好拿到台面上吵呢?
三来就算是吵,这位现在至少在南伦敦民众里颇受热爱的水晶宫俱乐部经理,并不是一个可以拿来渲染集火的舆论对象。
除非他能掌控英国相当媒体力量的新闻集团拉上马,可现在福克斯和他还是《球状闪电》的英国发行合作伙伴,似乎也不是自己一个博物馆馆长可以施加决定性影响的对象?
照这么看,还真的不能让他得逞,把兽首买回中国了,否则真的拍了这样的电影,自己连借题发挥的理由都没有。
英伦绅士老尼尔的目光落在眼前这个急于表现的学生身上,心中迅速盘算起来。
这种事他不便直接出面反对,那会有损博物馆和其本人的声誉。
但眼前这个年轻人以及他背后的家族网络,或许正是可以利用来制造麻烦、拖延甚至扼杀这个项目的最佳人选。
让他们华人自己内部去争斗、去消耗去,义和团打清军嘛,岂不是更符合大英的利益?
“Julian,你对艺术市场很熟悉、人脉也广。关于路先生可能的电影计划,如果你听到什么风声,不妨多留意一下。毕竟维护文化遗产解读的严肃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尼尔顿了顿,有意无意地激将道:“这位路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好莱坞、亦或是欧洲的电影市场还是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即便是你们李家也不敢说就一定拿捏得了他。”
他起身,亲厚地拍了拍这位学生的肩膀:“你今天回去不妨和Richard(李泽凯)聊一聊,我过几天去拜访他,希望他的妻子能顺利生产。”
“好,我知道了!”庄宸轩很兴奋地应了下来。
……
“好,我知道了。”刚进房间的路宽挂掉电话,兴奋的小娇妻已经忍不住跳到他身上了!
“太好了!我又能迟两天回去啦!”
洗衣机笑道:“我真该把你这样子拍下来,以后给呦呦和铁蛋看看他们的忘崽妈妈。”
“哎呀!”刘伊妃抱着他的胳膊撒娇,“宝宝都断奶一个月了,我现在回去看他们哭也不忍心的,留给孩子姥姥操心去吧!”
一般而言宝宝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至少要从一年开始断奶,世卫组织甚至建议在两岁以后。
小刘和路宽家的这两个小崽子主要是长得太好、太快了,他们从孕育到成长,都处于一种近乎“超优”的环境:
母亲刘伊妃怀孕时年仅22岁,身体机能正处于人生最巅峰的状态,为胎儿提供了极其充沛且优质的先天营养;
出生后,宝宝享有的更是最顶级的护理与营养配置。
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体现在了两个孩子、尤其是刘铁蛋惊人的生长发育速度上。
他的体格和运动神经发育明显超前,八个多月时就能靠着家具稳稳站立,不到十一个月就已经能摇摇晃晃地独立行走几步,比姐姐路呦呦早了近一个月。
这种快速的成长对营养的需求很大,单纯的母乳喂养在其满周岁后,已逐渐无法完全满足他每日消耗与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能量、蛋白质、铁、锌等关键营养素。
于是断奶、引入能量密度更高的辅食也就势在必行了,带来的阵痛就是每天两个孩子因为奶瘾哇哇哭。
但真正打断她的回国行程的,主要是要陪老公去一趟法国去拜访皮诺家族,也即目前圆明园鼠首和兔首的拥有者。
没错,从尼尔口中得知兽首的下落后,路宽根本没有寄希望于尼尔能有什么好心去帮忙沟通。
如果不啻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这些文物强盗,即便自己是买,他们可能都要从中作梗。
联系到法国的皮诺家族还是托MK2总裁和小刘的老父亲此前在法国的人脉,对方听说是这位中国富豪,欣然答应见面。
刘伊妃有种突然捡到两天假期的获得感,雀跃异常地挂在男子身上舍不得下来,“那我们今天就去法国嘛,英国的东西吃不下去了。”
“我看你在尼尔那个老头的办公室里没少吃啊?”路老板揶揄。
小刘辩解:“害!那不是看你怎么跟他掰扯的嘛,看戏不吃点儿东西没意思,又没瓜子。”
“等一下,我有点灵感。”洗衣机强行抗拒了温香软玉的诱惑,拿出纸笔在桌前坐定,开始写写画画。
“灵感?电影吗?”刘伊妃惊奇道:“我以为你刚刚是吓唬那个假洋鬼子呢,真的要拍一部大英博物馆主题的电影吗?”
路宽凝眉沉思,对她的话置若罔闻,小刘见他这副模样也习惯了,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他游走的笔触。
于他而言,也就是在创作的时候能抗拒老婆的美色诱惑、在轻捣之前就进入贤者模式了。
出现在刘伊妃眼中的是一副简写的素描:
一位身着飘逸长裙的女子,在海底世界中温柔地怀抱着一个半人半鱼的神秘生物。周围海草摇曳,气泡缓缓上升,整个画面充满了静谧而忧伤的异界美感。
路宽不等她发问,像是在脑海中组织思路,也像是对他阐述自己脑海中奔涌的灵感。
“刚刚在大英博物馆,看着那些被禁锢在玻璃柜里的中国罗汉像、敦煌壁画,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它们就像被困在异乡的精灵,沉默,却充满了想要回家的渴望。”
他转头看着老婆:“你应当没看过1954年有一部经典的怪兽片叫《黑湖妖谭》,我刚刚突然有种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冲动,给你讲一个初版的剧情模型……”
路宽讲的其实是上一世2017年上映的奇幻剧情片《水形物语》。
它以《黑湖妖谭》为蓝本和灵感源泉进行拓展,以独特的暗黑童话风格和精湛的视觉美学征服了评委与观众,最终拿到了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威尼斯金狮。
属于获得了商业和艺术的双重认同。
但路老板所说的这个故事,在原型上结合“逃离大英博物馆”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刻改编。
“背景可以设定在1963年的美苏冷战期间,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里发生了一次灵异事件,一个突然出现的怪物被运到了美国的实验室中,随行的还有一位博物馆的华人女学者。”
“女学者进入了高度机密的政府实验室,开始了为美国政府研究生化武器的生活。她是个容貌丑陋的哑巴、也是个被歧视的华裔,她的周围有不得志的落魄画家、嘴硬心软的黑人女同事、实验室里的苏联间谍博士等等常人眼中的‘少数派’人士。”
路宽顿了顿凝神道:“反派设定为一个残酷无情的典型美军上校,他视生物为资产和怪物,希望通过研究它的水下能力、或者其他能力来对抗苏联……。”
“但是这个华人女学者、这个容貌丑陋的哑巴、被歧视的华裔,跟被囚禁的怪物产生了微妙的联系和感情,两个无法用常规语言交流的孤独者,发展出一段温柔、纯粹且惊世骇俗的情感。”
“后面就是在这些被歧视的华裔、黑人、同性恋者的帮助下,进行一系列关于逃离和救赎的悲喜剧了。”
刘伊妃这才惊觉,睁着大眼睛:“这个怪物难道是大英博物馆的……”
“对!”路宽笑道:“可以是大英博物馆从中国抢来的某幅古画上的怪物、甚至是《山海经》里某个怪物形态,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影片的主题是什么?”他在纸上写写画画,“我认为可以有两个。”
“第一个主题,是孤独灵魂的相互救赎与超越形态的爱。”
“这个华人女学者,因为容貌、残疾和种族,在西方世界里是一个异类,是沉默的、被边缘化的存在。而那个从画中逃出的灵体,在实验室那些人眼中,更是一个纯粹的怪物、一个它者,这是西方世界惯有的傲慢和冷漠。”
“他们的相爱,是两个在冰冷世界中不被理解的孤独灵魂,跨越了物种、形态的界限,最终的情感共鸣。这是一种最纯粹的爱,它挑战世俗的规则,讽刺那些自以为是的正常人。”
小刘听得入神,半晌才消化反应过来:“那第二个主题,一定是‘逃离大英博物馆’了。”
“没错。”
“第二个主题也是今天我们这番游览过程,以及和慕洋犬、尼尔的交流中得到的灵感。”
“这个怪物,它不仅仅是一个未知生物。它的本质是被掠夺、被囚禁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文化的精灵。它可以源自大英博物馆某幅无人问津的、描绘《山海经》异兽的古画形象的改版,比如‘夫诸’或‘何罗鱼’。它之所以出现在博物馆,又离奇地出现在实验室,正是文物百年流离命运的缩影。”
作为奇幻爱情电影,原版的《水形物语》的怪物是来自南美亚马逊流域的一种无法界别的生物;
在这种世界观下,一个因为整个民族期待文物回家的愿力、得以从古画上脱形的“男主”,并不违和。
就像是《绿里奇迹》里那个有超能力的“上帝型”黑人男子。
“因此,女学者帮助它逃脱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不仅是拯救爱人,更是帮助一个流亡的文化灵魂回归故土。他们的爱情,与对文化之根的追寻紧紧捆绑在一起。当她说‘我要送你回家’时,‘家’既是它所属的那片东方山水,也是他们共同渴望的精神归宿。”
路宽自己也越说越兴奋:
“所以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个人的爱情与救赎,如何与宏大的文化认同与历史正义产生共鸣。我们通过一个西方人可以接受的奇幻的、极致的、跨越物种的爱情故事,去讲述一个更加深沉和悲怆的诉求——”
“每一个被掠夺的文化遗产,都像一个失去家园的孤独灵魂,它们在等待、也值得一场伟大的奔赴故乡的逃离。”
小刘讷讷道:“最后的结局呢?会是悲剧吗?”
路老板其实已经想到了,但仍旧故作神秘地笑笑,“现实是什么样,我们在文艺作品里就对应地表现出来,只不过方式要更加电影化一些。”
谈到爱情故事,刘伊妃的大脑甚至比她身边的天才导演还要发散,特别是这大半年自己也在偷偷编她的《请回答1982》的电影剧本。
“如果是悲剧结局,可不可以这样?”她咬着手指头苦苦思索,“最后这个《山海经》或者其他文物里的怪物,最后因为敌我力量悬殊太大无法回家?”
“你可以设定他当初是从画面里跳出来的生物,最终还是回到了画里被囚禁在大英博物馆?”
“这和现实相符,还能引起舆论的热议和同情,呼吁文物回家。”刘伊妃雀跃道:“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文物,如果换个视角去共情的话,他们有的甚至没有什么编号,就这么挤在一起……”
“在自己国家被当成宝贝的东西,在强盗的手里根本没有被珍惜。”
路老板听得眼前一亮!
“很好的观点!”青年导演正色道:“这个结局很好地平衡了艺术现实和历史真实。”
“它在等待,就像现实中我们在等待文物回家那一天,这比强行安排一个成功逃离的大团圆更有力量,更发人深省。”
路老板目光灼灼地看着老婆,有些惊奇道:“女主帮助爱人的方式不是送他离开,而是选择陪伴他一起等待,就像我们等待文物回家,哪怕百年、千年。”
“这是个人的爱情故事与宏大的历史诉求达成了最深刻的和解,很高级!”
“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思路?进步这么大?”
小刘得意:“因为我的爱就很高级!如果是你,我也会这么陪你的!”
洗衣机一把搂过自己的缪斯,张嘴就啃。
只不过搞得小刘气喘吁吁了半晌又放开了她,开始一起讨论完善思路细节,一沓白纸很快被他的流畅线条与笔触挥霍光。
艺术灵感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其深厚认知与鲜活生命体验碰撞出的火花。
路宽脑海中这个融合了奇幻、爱情与历史悲怆的故事,其种子正是在大英博物馆那压抑的展厅里悄然种下的。
是那些被禁锢在玻璃后的东方精灵无声的呐喊,激活了他作为文化血脉传承者的深刻共鸣。而最终让这颗种子破土而出、找到那个最具力量结局的钥匙,正是来自他身边最亲密的伴侣刘伊妃。
她的理解、她的共鸣,乃至她那份纯粹的爱与等待的智慧,恰恰成为了点醒艺术家的最后一缕灵光。
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
最伟大的创作,其最深的源泉,永远是对历史最清醒的审视,与对生活最真诚的凝视交织出的无限辽阔的内心景观。
这对“恋奸情热”的小夫妻关起门来终于不是昏天黑地搞黄色了,在伦敦不敦伦搞起了艺术。
“艺术合体”一直从下午四点持续到了深夜,刘伊妃和路宽并肩在阳台透气。
“老婆?累不累?”
“不累。”
“饿不饿?”
“还好。”
“想不……”
“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