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行路难
四月上旬,京城的风依旧温和舒爽。
左顺门东侧廊房,工部衙门之内。
文书房中,现今四司主官齐聚,分别是都水司郎中袁诚、营缮司郎中方既明、虞衡司郎中葛存义以及上任才两个月的屯田司郎中谭明光。
按照大燕《吏律》之规定,官员在衙署需专务公事,禁止聚谈嬉戏,而工部作为实务部衙,在沈望上任之后几次肃清风气,自然不存在以前那种散漫懈怠的现象。
今日四名郎中相聚并不违反沈望的规矩,因为这本就是沈望召集他们,对工部接下来半个月的公务进行汇总分析的通气会。
不料会议才进行到一大半,沈望便被宫中内侍奉圣谕召去皇宫,他在临走前叮嘱四人继续议定剩下的几件事并形成卷宗,等他回来再看。
袁诚等人又忙了小半个时辰,等书吏誊抄完会议纪要,众人才松了口气。
在沈望手下做事确实不轻松,虽然他不像有些高官那般喜欢摆架子,亦或是对下属极其苛刻,相反沈望对手下的官员保有一定的尊重,但是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能认真细致地完成他交待下来的公务。
光是做到“认真细致”这四个字就能难倒一大片人。
不过跟着这样的上官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只要做出实绩就会得到他的认可,而且功劳不会被抹杀或侵占,所以袁诚等人对现在的境遇十分珍惜。
“你们有没有发现,部堂这两个月入宫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书吏们退下之后,几名郎中终于迎来短暂的歇息,性情爽直的葛存义便笑着开口,面上浮现几分热切之色。
袁诚面无表情,他曾做了将近十年的监察御史,冷面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履任都水司之后更是胥吏们打心底畏惧的活阎王。
好在经过这一年多的磨合,他已经适应葛存义不拘小节的性情,若是以往定会当面指责葛存义妄议上官。
方既明左右看看,一边是冷着脸的袁诚,一边是谨小慎微的谭明光,只好接过话头道:“你想说什么?”
葛存义便压低声音道:“我听内阁那边传出来的消息说,宁首辅正在草拟新任阁臣的候选名单,据说现在只剩下两位候选人,一位是礼部郑尚书,另一位便是我们沈部堂!”
众人被这番话勾起了兴致,就连袁诚都忍不住开口说道:“这次想来会举行大廷推?”
所谓大廷推,是指在内阁首辅的主持下,六部九卿一同票选新任阁臣,最后由天子批复任命。
方既明沉吟道:“郑尚书年事已高,去年春闱又闹出一场风波,和礼部脱不开关系。依我看,部堂此番入阁当有七成把握。”
“何止七成?”
葛存义屈指轻叩桌面,微笑道:“这两年部堂将工部打理得井井有条,这般实打实的功绩岂是郑尚书可比?就是不知部堂入阁之后,是否还会兼理我们工部。”
依照大燕中枢不成文的惯例,六部尚书入阁后一般只会保留尚书虚衔,实权则要逐步移交,最多持有建议和监督之权。
表面上看入阁反而削减了权力,实则不然,因为阁臣伴君左右,可参与国家机要决策、可代天子草拟政令、更可干预中枢各部衙的官员任免,若是依旧掌握部衙实权,未免权柄过于深重。
方既明心中微动,转头看向谭明光问道:“老谭你怎么看?”
因为薛淮这层关系,谭明光在工部这两个月不说如鱼得水,至少也称得上顺心如意,从沈望到各司主官乃至下面的胥吏,对他都颇为照顾和尊重。
谭明光当然不会得意忘形,稍稍思忖之后说道:“依在下拙见,部堂无论是否入阁,陛下都会让部堂继续管着工部。”
葛存义好奇道:“为何?”
谭明光不复多言,提笔在纸上写出两个字,然后往前一推。
其余三人抬眼望去,只见纸上写着“漕运”二字。
片刻过后,葛存义朝谭明光伸出大拇指,赞道:“老谭,高明!”
谭明光谦逊一笑。
袁诚和方既明对视一眼,目光中同时浮现欣赏之意,看来那位小薛大人的眼光确实不错,他举荐的这位谭郎中虽然有着不少官场老油条的习性,但至少算得上有能之人。
皇城,御书房。
天子今日召见沈望是为了西苑宫殿修缮一事,他在皇城中住了二十年,虽说这里恢弘巍峨,但是一片天空看了二十年,终究会心生厌倦,因此他早就想将西苑重新修缮,将来可以时不时住在那边散散心。
西苑主体为太液池水域,面积广阔风景秀丽,按照工部的预估,此番修缮至少需要一百五十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