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府城西北部一百七十里处即是固原州,亦是三边总督治所之所在。
固原以东、以南多为府县区划,是为陕西民管区域,归属于陕西布政使司管辖;而固原以西的大片狭长地域,是为陕西行都司所辖,属于军管区,多为卫所管制,不设地方官府。
陕西行都司最西为肃州卫、高台所、甘州卫,也即是甘肃地区,这里便是明帝国国土的最西边界。本来大明的国土是包括了哈密卫的,只是老道士忙着修仙,这里让吐鲁番给抢走了,大明只能退守到嘉峪关内。
而嘉峪关则直接面对卫拉特蒙古势力的攻击,且由于甘肃胡汉掺杂、宗教信仰混乱,受外部势力蛊惑起兵作乱,边民与卫拉特蒙古各部勾结、前后夹击嘉峪关的情况并不罕见。
且由于吐鲁番汗国也在走下坡路,如今甘肃地区的内患甚至比外患更为严重,仅孙承宗到任的这三年,嘉峪关就被进攻了十几次,情势最危急的时候,几近失守!
嘉峪关的敌情严重牵扯了孙承宗的精力、兵力,以至于他在镇压陕北农民起义的事情上表现寥寥,但他并不是在摸鱼,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的治军压力极大!
陕西行都司所辖最南为洮州卫、岷州卫,这里已经属于雪区,被大大小小的教派势力与地方贵族实行恐怖统治,其中以格鲁派的势力最大。
格鲁派又称为黄教,属于藏传佛教教派,也就是蒙古大汗孛儿只斤林丹逼着手下改信,并成功逼反差不多一半部落的“垃圾玩意”。
有时候孔老二还是有点作用的,士大夫再怎么卑鄙无耻,儒家再怎么僵化变质,也好过这些牛鬼蛇神。文人之间最多相互之间赠几首歪诗,总好过三天两头写信给好友,借几副湿肠、心肝用来做法事吧!
从藏传佛教能够传到漠南蒙古,甚至差点将爱新觉罗福临拐出家,就知道这玩意的侵略性到底有多强!
在甘青地区,黄教、绿教、白教、红教、花教等百家争鸣,唯独孔老二在此地吃瘪,也仅有各卫所的卫学还在传授四书五经,教化伦理道德。
但仅仅依靠卫所的少量人口,大明在西北边境的群众基础还是非常薄弱,这进一步加剧了边防的难度。
这片东西距离一千二百多里、面积五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个陕西大小的区域,朝廷的鱼鳞图册统计人口仅为二十余万人,这二十余万基本都是军户,可以粗略地认为这些就是陕西行都司所有汉人的数量。
而如此广大的区域,自然不可能只有汉人,大明在这里需要与西番、蒙古、土官等共治。
这里自古以来就很干旱,但雪山融水恰好弥补了这一点,通常来说,绿洲农业是不会受到旱灾影响的。
但崇祯年间的大旱灾并不是通常情况,这是由小冰期引起的旱灾,以一种比较抽象的形式对绿洲形成打击,那便是天气太冷了冰川消融速度减缓,冰川融水自然也减少了,绿洲的水不够用了!
旱季的时候,非洲草原上的动物都会因为水源而干架,更何况是人?各民族都在乞活,此地并不太平!
比较反直觉的一点是,甘肃虽然干旱,人口少得可怜,但是巅峰时期的甘肃,不仅可以通过绿洲军屯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余量用来支援宁夏、延绥等边镇,年均产粮食数百万石!
大明的边疆大抵都是这样的存在,看似破破烂烂,距离远,又不值钱,实际上能够爆发出极其惊人的产能,在军事、经济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就比如辽东,在洪武时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明跟辽东的通道只有一条登辽海道,辽东只是大明的飞地。
但辽东的土地肥沃,一岁之收,可足数岁之用,足够养活朝廷的大军,甚至还能在财政上给中央补贴点,而且既然是边疆,自然还要发挥最重要的边防作用,军事缓冲作用,不至于被人一下子冲到都城下之下,大明也曾动过迁都西安的念头。
历朝历代的君臣无比痴迷于开疆拓土之功,这并不是为了虚名,而是为了给本民族争取切切实实的生存空间,是延缓内乱的爆发,缓解人地矛盾的伟大实践!
当然,朱由检起初其实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刚来的时候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跟如今的陕北百万灾民一样,那就是活下来!
为此应当实行战略大收缩,辽东是可以放弃的,甚至陕甘宁也是可以放弃的,当然也包括了陕西行都司所管辖的范围。
但孙承宗和朱燮元告诉他,放弃甘肃并不会使得边防变得更容易,朝廷不是单纯地缺少军队,而是缺少可以养活军队的配套措施,放弃甘肃,那甘肃镇的军户将无处安置。
而敌人也可以长驱直入,进逼中原,甘肃镇既然是九边之一,自然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
……
固原城内,积雪三寸,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的孙承宗头发已经差不多跟这雪一样白了,嘉峪关的守将跟他要兵要粮,说自己麾下只剩下一千多兵士,还有一半是白头兵,摔一下都可以准备后事的那种。
嘉峪关本来是有粮食的,可惜上个月被土寇攻入关内,放火烧了粮库!孙承宗眉头紧锁,他不确定这粮仓是不是真的被土寇给烧掉了,还是嘉峪关守将在玩火龙烧仓的把戏,他打算让甘肃巡抚梅之焕去看看。
孙承宗摊开信纸,下笔如游龙,却只在纸上留下干巴巴、断断续续的线条,隐约组成一个看不太清楚的字形,他有点尴尬。
老头轻轻叹了口气,从宽大的袖子里面取出一个精致的铜炉,这是皇帝特意送给他的暖手宝,此物正式的名字应该叫做袖炉,只是皇帝确实在信中管这个叫暖手宝,倒也…颇有几分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