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所乘坐的民船并没有役使纤夫的资格,三门峡历来是航运禁区,在黄河水流充沛的时节,此处根本就无法通航,这就是为什么还要在三门峡修路,现在也只是赶着冬季窗口期,抓紧时间运粮。
三门峡段全长只有不到二里地,纤夫拉着船只跨越而上,却需要耗上大半天的时间,而且需要拉纤的不只是这一航段。
在三门峡至孟津的三百多里航程之中,因为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河道太宽、船只搁浅等缘故,需要拉纤的航段总结也有二三十里。
综合种种因素,也导致了三门峡航段堵船非常严重。时间紧、任务重,纤夫只能承接官方任务,而无法开启民用商业化。
当然,一般商人也不会考虑在这一段跑船经商,也只有傻不拉几的狗皇帝会做这种不计成本的蠢事。
光靠三门峡段是不可能容纳几万俘虏的,朝廷也不放心在没有足够兵力看管的情况下,把他们都聚到一起。
看守俘虏的兵力只能临时安排,不可能为了看住他们,长期耗在那里的。他们被分散安置,分配不同的工作,吃饭可以,不能白吃,至少得干活创造价值。
汉人对于自然环境的开发和改造是非常惊人的,灵渠、郑国渠,更有个缺心眼的杨广,将运河修得四通八达,东西南北联通,只可惜,他刚享受了七年运河的便利,就白白便宜了李世民。
到了如今的大明,东西向的运河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倒是依旧运行着,只是多少有点便秘,时不时堵一下,需要年年疏通、年年清淤。
京杭大运河的南部商品经济繁荣,运河畅通无阻,最关键的山东段却经常堵塞,也不知道是天灾还是人祸。大明当然有能力重修东西运河,但可能修好以后,就要便宜满清了。
东西运河的受阻,除了黄河改道、地质变迁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西安的政治地位的下滑。
河流本来就是东西流向的多,要论困难,开挖南北运河并维系航道通畅更难,甚至为了维持运河水量,得在沿途设置水柜,依靠人工水库和天然湖泊的水源调配,才能勉强维持运河的通行,完成每年的南北漕粮运输。
改天换地的伟业看着带劲,但代价却是千千万的百姓来付的,大明是怎么起家的,朱由检还是很清楚的,他怕要是在这个灾祸连绵的时节大修运河,怕是黄河里面又要挖出来一只眼的老石人了。
所以,汤若望看到的河道疏通工作,本质上其实是一项农业生产活动,淤泥肥田才是主要目的。所以在补贴口粮的情况下,百姓服役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至于河道被疏通,则属于副产品了。
而运粮活动则主要是依靠纤夫来运作的,修运河工程量太大了,就算拼命修好了,指不定哪一年,黄河母亲就会给一个肘击,不是河道堵了,就是河流跑路了,到时候同样的苦还得吃一遍、二遍。
古代皇帝最飘也是最弱智的愿望,就是所谓的开万世之太平,朱由检从来不做无法实现的梦。